【句斟字酌】「亠」不是頭

期數
3777
刊登日期
2016.07.08
作者
秦 思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7 月 10 日

 「亠」, 是字典和詞典的部首,普通話念「tóu」,粵音念「頭」。《正字通》說︰「『亠』字,六書不用為字母,本無音義。猶『人』字在下之文作『儿』;『亠』、『儿』皆不獨用,不煩訓釋。」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亠』字,六書不認為它是一個字,因而沒有字音字義。它有如『人』字位於字的下方都寫作『儿』(如︰元、兒、兄等); 而『亠』也像『儿』那樣,從不會獨自成字寫在文章上,因而字典或詞典,都不會記下其字義。」

若按《正字通》的解釋,可這麼理解︰「人」若是一個字下方的筆畫,就要寫成「儿」;而「儿」和「亠」不會當作一個字那樣來使用, 因而不須解釋其字義。今天,我們可以從近代的字典和詞典找到它的字音,念作「徒鉤切,音頭」。不過, 我們即使查遍所有字典和詞典,大概也很難找到它的字義。連字典權威《康熙字典》也只能引用《字彙》的註解︰「『亠』,徒鉤切,音頭。義闕。」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猜測一下,這個「亠」作為部首而讀作「頭」,只因凡屬這個部首的字,其部首都是寫在字的上頭而已,並非跟人或動物的「頭」扯上關係。因此, 可肯定地說,「亠」,不能解作「頭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