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

期數
3675
刊登日期
2014.07.25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7 月 27 日

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修女官德儀修道五十年,長年從事幼兒教育工作,伴同兒童成長及帶領他們認識天主。她說,每當與兒童在一起,便令她記起昔日回應天主的召叫。

現於聖文德堂擔任牧職修女的官德儀本年慶祝入會金禧。生於澳門的她,自幼接受天主教教育,中學時就讀澳門聖羅撒女子中學,高中畢業後任教幼稚園,對澳門當年的幼兒及其家庭困難感受甚深。

她憶述當時尚未領洗,「經常想起讀書時修女對學生那種無私服務而感動;我想:如何能全心全意為他們(學生)服務?」有次她在祈禱,內心不期然充滿「我也可以成為修女」的念頭,於是開始尋求修道召叫。

後來她到堂區慕道,一九五八年領洗,六三年在澳門加入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成為望會生,六四年入會。

修道期間,教廷處於新舊交替的重要時刻,「六四年正是梵蒂岡召開第二次大公會議(一九六二至六五年),當時我們除了要認識新舊培育及禮儀外,最明顯的是會衣的變化,最終在會議結束後修會把會衣定為及膝裙款式。」

一九六六年,修會安排她到香港馬鞍山工作,「昔日的馬鞍山位處偏僻,居民大部份是礦工及其家屬,我在那裡擔任幼稚園工作。」

當年馬鞍山的交通極其不便,每次出市區進修,要經過長途跋涉才到達目的地。官修女說:「我與另一修女下午三時多下課後,便立即動身乘船、坐火車到九龍進修幼兒教育或教理班,下課後因趕不及尾班船,需要在界限街的會院留宿,翌日清晨才趕回幼稚園上課。」她說,若天氣不佳,如遇上三號風球或潮退,也未能如期坐船返校。

官德儀修女一九六七年在澳門發初願,七二年在香港聖德肋撒堂宣發永願後,便繼續從事幼兒教育服務,後來修會安排她在香港的聖羅撒幼稚園一直服務十九年,她說:「成為修女後我時刻懷著愛心和喜樂去服務和培育幼兒。」

一九九六年九月,官修女離開了幼稚園,先到台灣進修,九七年被派往慈雲山聖文德堂擔任牧職修女至今。

她認為堂區牧民工作與幼稚園有很大分別,「堂區服務需要出外福傳,服務對象廣泛;幼稚園則是家長來學校找我們,學生人數亦有限制。」

慈雲山區內不乏長者聚居,每隔三至四棟大廈,便有一間護老院在內,官修女家訪信徒時,很多機會與長者信徒接觸,「聽到長者感到孤獨,或是憂慮身體狀況時,我便充當聆聽者的角色。」

兒童需要可說是引領官修女終身侍主的橋樑,即使現已退下幼兒教育的崗位,她在堂區主日學亦樂意繼續扮演媽媽、嫲嫲的角色,凡有小朋友出現,她一定會細心留意他們的需要。

「會衣、頭巾,以及我的『招牌』眼鏡是我的標記,一看便知道我是修女。」她說這個「造型」令六十年代曾在馬鞍山幼稚園讀書的學生,即使事隔數十年,仍能從聖文德堂壁佈上她的照片把她認出來;她謙虛地說,她所作的一切只是盡其所能去完成修會派遣的使命。(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