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的憂慮及出路

期數
3675
刊登日期
2014.07.25
作者
陳偉彬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7 月 27 日

一次碰上友人的母親,當時二女剛出生,伯母竟劈頭便說:「你仲敢生多一個?」我心想,又不是第三、四名孩子,為何老人家如此擔憂及懼怕?

之後從對話中知悉,他的孫子正在傳統名校就讀,功課壓力固然沉重,平時父母陪讀溫習也少不免,考試統測時更如臨大敵,母親必須請假幫忙;加上全方位培育,平日也充斥著不同類型的補習興趣運動課,全家的焦點也圍繞著這名獨生子,老人家看在眼裡,也替孩子及孫子憂心。

這次的經歷,正好解釋了香港當下年青夫婦,拒絕生育率的因由。試想想,假若像朋友般培育孩子,這樣「充實」的生活,就算家裡只得一名孩子,也叫我們父母身心疲累呢!難怪新一代夫婦對生孩子顧慮重重。難道我們真的要像朋友說的那般,非跟從主流文化方式培育不可?否則孩子就抱憾終生?事實上當然不是!

 

主流媒體誇張扭曲的養兒經驗

很多時,香港的主流媒體刻意誇張及渲染,種種扭曲的養兒經驗,以為孩子的未來就是這樣,嚇壞年青夫婦!

我認為,主流媒體常渲染,現代父母如何為孩子犧牲及付出,花費巨大去培養小朋友,有時候真的過火了!為人父母,無疑要作出某程度的犧牲,但是否必像現在普遍想像的一樣呢?其實,現代兒童心理學專家認為,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最理想的父母,並非「太好」(too good)的父母,而是「剛剛好」(good enough)的父母!因為全心為孩子奉獻的父母,往往扼殺了兒女的獨立處事空間;同時,父母本身的個人成長,及彼此親密的聯繫,也是孩子安全感及自信的關鍵!可見,「太好」的父母,其實是一個差勁的榜樣呢!這些科學研究,我們的主流文化從來沒有觸及;很多對生育猶豫的年青夫婦,很多時被誤導而不知呢!

 

最理想的父母並非「太好」,而是「剛剛好」!

那麼,如何在現今扭曲的香港社會,為教養孩子定位呢?我認為有以下的原則:

(一)適當時間做適當事:在社會一片焦慮下,父母以為孩子多學些東西,早點起步;就必能在競爭激烈的未來中不致被淘汰。但事實是,過多過早過深的學習,是有反效果的;往往扼殺孩子的求學興趣呢!成長發展心理學也指出,孩子在每個階段,也有其獨特的成長任務處理,家長何需著急呢!

(二)培育孩子身心智健康最重要是父母多陪伴、聆聽及玩耍:八十多歲的知名美國心理學家David Elkind幾年前寫了The Power of Play: How Spontaneous, Imaginative Activities Lead to Happier, Healthier Children一書,重提遊戲在智能、社會和情緒的健康發展上扮演核心角色。David Elkind強調幼童是透過遊戲來學習,又指出遊戲其實是奠定孩子數學、閱讀和科學的基礎。因此,父母多陪伴孩子玩耍,比送他到興趣班更為重要!

(三)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及協作能力 是未來成功關鍵:在終生學習的年代,孩子有能力適應改變,自己不斷追尋知識;比他們入甚麼學校更是關鍵!在這裡,父母本身的榜樣尤其顯著,我們要樂於學習,對身邊事物培養好奇,多聆聽孩子,鼓勵他多發問。

(四)不要忘掉父母個人成長及夫妻間恩愛關係:父母的焦點在孩子時,往往忘掉了培養夫妻間恩愛關係,這是十分可惜!合拍的夫妻教育孩子的確是事半功倍!而且,看到父母恩愛,孩子的安全感及自信也會流露出來;這不是比一切來得重要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