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可給中國教會的禮物

期數
3675
刊登日期
2014.07.25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7 月 27 日

教宗方濟各沒等第二個神跡獲證實便已封冊六位真福為新聖人後,他也可能會加快程式,很快宣布新增一位真福。他就是傑出的中國福傳者、耶穌會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1552-1610)。

利瑪竇是喬治.馬裡奧.貝戈格利奧(Jorge Mario Bergoglio,教宗方濟各原來的名字)喜愛的一位早期耶穌會士;另一位是聖伯多祿.法伯爾(Peter Faber),教宗修改規則,稱為「等同」封聖程式,已經宣布他為聖人。

教宗方濟各偏愛利瑪竇的另一原因是,大家都喜愛亞洲,特別是中國。

貝戈格利奧一向重視利瑪竇的福傳方法,使能在中國這樣一個在宗教和文化方面與基督宗教距離甚遠的地區宣講福音的喜訊。

這方法與方濟各的前任──本篤十六世── 一直積極地結合信仰及理性的教導極為相似。利瑪竇封聖申請的教區歷史委員會負責人、在香港的宗座外方傳教會柯毅霖神父(Gianni Criveller)二零一零年在《www.chiesa》網站發表《四世紀前在北京的拉辛格》的文章就詳細地表述了這一點。

方濟各即將首次以教宗身份訪問亞洲,於八月訪問南韓。他早已清楚表明,他看到該國天主教得以蓬勃發展,正是利瑪竇福傳方法的成果。

事實上,韓國知識分子因歐洲傳教士而皈依基督宗教,這些傳教士追隨利瑪竇的步伐,曾在中國工作,在十七世紀將基督信仰引入韓國。時至今日,韓國仍是由教友主導福傳工作。

教宗方濟各亦希望,因為利瑪竇是獲得不同信仰的中國人包括共產黨當局所欣賞的人物,所以他獲列為真福,能有助於改善中國與羅馬教會的關係。

現在雙方關係仍未如理想,因中方不信任、敵對,以及對當地天主教會有真正的迫害行為。

教宗方濟各去年三月發函恭賀習近平當選,歷史性首次獲中國共產黨主席書面回覆。但除此官式客套回應以外,中方其後並無進一步積極表示,也是事實。

相反地,中國上海教區「地下」團體范忠良主教逝世後,北京當局禁止讓羅馬屬意的繼任人、被軟禁的馬達欽為其主持安息彌撒,可謂是給現任教宗一記耳光。

國務卿帕羅林樞機(Pietro Parolin)將要面對重大和困難的工作。他在改善教廷與越南關係方面累積了豐富經驗,在這方面教廷與中國的關係相類似,因此,他深知與北京建立關係,同樣漫長、迂迴、到最後依然波折重重。

關於教宗方濟各特別喜愛亞洲這一點,歐洲最悠久、最重要的傳教雜誌《世界與傳教》及宗座外方傳教會網站《MissionLine.org》的負責人傑羅拉莫.法齊尼(Gerolamo Fazzini),在米蘭天主教大學雜誌《生命與思考》最新一期發表了精闢的分析。

下文是其分析的結語部份,闡述和解釋他認為中國福傳者、耶穌會士利瑪竇可能即將獲列品真福的原因:

研究利瑪竇的專家柯毅霖神父向《信》雜誌評論說:

「貝戈格利奧關於利瑪竇的說話是很對的。一九五九年,若望廿三世是第一位教宗正面地提到利瑪竇,把他從中國禮儀之爭的戲劇性結局後加諸於其上的譴責陰影拉出來。保祿六世和若望保祿二世完全恢復了利瑪竇的名譽,而本篤十六世毫無疑問是研究和對他認識最深的一位教宗,並以極高評價提到他,且非常欣賞他。」

這可能是輕率的說法,但現在這位偉大傳教士和學者的宣福申請,隨著教區的程式結束,已經轉移到羅馬。耶穌會士貝戈格利奧允許採取優先途徑到達祭壇,不是不可能的事,利氏不僅是耶穌會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也是普世教會傳教歷史中一個肯定的要角之一。

去年十二月十七日,在教宗方濟各直接干預之下,冊封聖法伯爾的先例,使得這希望變得合理。

必須要說的是,本篤十六世希望利瑪竇可以與中國最著名的皈依者徐光啟一起列品,徐是利瑪竇的門徒和上海天主教會的創始人。

但基於上海教區的情況,宣福的推動者,至可以說是小心翼翼的。在一年之內,政府認可的金魯賢主教和不認可的「地下」主教范忠良,相繼去世,而他們的輔理主教馬達欽的人身自由繼續受到限制。

法國籍耶穌會士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去年三月在台北利氏學社網站的一篇文章中承認:「事實是,上海教區目前面對的困難使得徐光啟的列品進程比利瑪竇的列品案要慢很多,也複雜得多。但正是這些困難應推動羅馬以更大的努力來處理這件事情,而且有多種方法可以推進事件的發展。距離利瑪竇逝世已經四百多年了。我相信,對於利瑪竇來講,為與他的朋友徐光啟一起得到教會的宣福和列品,他會心甘情願地再等上幾年。」

他堅稱:「利瑪竇通過印刷一本題為《交友論》的小冊子,開始了他的中國傳教之旅。他的封聖進程也應體現出他努力傳教的精神。換句話說,利瑪竇與徐光啟的列品案應同時進行。」

「有三個原因可以把這兩位朋友一起冊封為真福:首先,徐光啟的生活也體現出了聖德;其次,這將改變傳教史通常呈現的方式;最後,這將是羅馬給予中國教會和這個國家最好的禮物。」

這些都是令人很難不同意的說法。

來源《Chiesa》╱天亞社編譯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