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信仰的核心——被釘的主耶穌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當時是拉辛格樞機的身份) 在他的著作《信德的慶節: 禮儀神學的研究》一書中曾指出: 「在彌撒感恩經中,司鐸和信眾兩者不應是互相看著對方,而一起看著祂,被刺透的那位。」這句說話意義深長,因為教宗提醒了我們整個信仰的核心及我們祈禱的對象就是這位被釘的耶穌、唯一的救主。同時,當我們凝視這位被釘的熾愛者時,透過主祭在彌撒中的奉獻,我們便能以虔敬的心進入這神聖祭獻的奧秘經驗之中。這全是天主的行動,並不是人的工作!若我們只著意於人的努力,包括:精心設計禮儀、加入一些禮規以外的情節以增加氣氛,但卻忽略了祭獻的莊嚴及崇敬,及留有空間讓天主進入信眾的內心;那麼,我們便無法進入奧秘的經驗中,只是外在的參與罷了!正因如此,教宗在《禮儀的真諦》一書中重申:「他們並不彼此對望;卻像旅途中的天主子民一樣,朝着東升的旭日走去,迎接那位前來與我們相遇的基督(禮儀的真諦64 頁)。
如此,我們更能明白主耶穌為何在福音中斥責伯多祿:「你是我的絆腳石, 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十六23 )這是如此沉重的譴責,這一位主耶穌曾經讚許過、並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他的門徒,在這光景中卻受到了如雷擊般的批評。他曾是教會的基石, 為何現在卻成了絆腳石?主耶穌指出: 因為他體會的是人的事,而不是天主的事。因為伯多祿的默西亞觀念與主耶穌的理想仍有很大的距離;故此,他勸諫祂: 「主,千萬不可!這事絕不會臨到你身上!」(瑪十六22 )伯多祿所想的是基於人性所為,而非服膺於天主的旨意;他所作的是未經屬靈辨別的選擇!但是,伯多祿所表達的卻是人性上一般對「受苦」的厭惡。因此,主耶穌對邁向耶路撒冷的願景與伯多祿的理想背道而馳。
今日,很多教友在信仰上所追求的可能是心靈的安慰、祈福免禍;有些教友更將信仰團體成為一個交誼的地方, 主日參與感恩祭亦成為例行公事,或可有可無。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於當代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我們太著意得失,總希望得到我們所想的東西,我們希望主宰一切。但是,天主的計劃並非人的計劃,祂並不以祂的大能改變我們生命的際遇,卻渴望我們以自由的選擇回應祂的慈愛。因此,我們便從生活的不同挑戰、抉擇、衝擊中,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耶穌。主耶穌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着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瑪十六24 )。為能更新並強化教友的屬靈態度,牧者責無旁貸!因此,加強與主耶穌的關係便成為牧者首要的使命。
為能與主耶穌建立親密的關係,我們必須透過親近主耶穌真實臨在的聖體聖事。我們除了熱心朝拜聖體外,虔敬地參與感恩祭也非常重要。論及「虔敬」,即表示我們能參與主耶穌的祭獻。當主祭奉獻禮物時,我們也將生活作為不流血的祭獻,為能結合於主,使主在我內、我在主內(若十七26 )。其實,將生活作為不流血的祭獻必包含捨棄及犧牲。當我們深信生活的主是耶穌基督時,我們便會放棄一切世俗的追逐,因為世俗的追求並不會給與我們真正的快樂,反而由於未能完全滿足而陷於迷茫與失落。試想想:今日社會的怪現象,人似乎擁有了很多:物業、投資而來的錢財、物質的享受,但心靈的空虛卻是不爭的事實。因為生命的中心迷糊了。「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甚麼益處」(瑪十六26 )因此,當我們在祭獻時能注視著祭台上被釘的主耶穌,將我們的痛苦連結於主耶穌的痛苦之中,好使我們能藉著祂傾流的寶血而賺得的聖寵,更新我們的生命。「正為了這緣故,我們能有一個苦難十字架,以代表那為了我們而讓自己肋膀被刺開,以傾流血和水的主,同時又可以有一個凱旋十字架,表達出主的第二次來臨,並引我們注目期待」(禮儀的光輝6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