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團體參與書展

期數
3779
刊登日期
2016.07.22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7 月 24 日

(本報訊)香港書展的「天主教展區」開鑼,本年展區的設計配合了香港開教一百七十五周年,在頂部設置圖片展覽,讓入場人士扼要簡明地重溫本地教會歷史片段。

香港書展於七月二十至二十六日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天主教展區設於三號展覽館(舊翼3GC16),共有十三個天主教出版社和團體參加,教會人士又為讀者推介十本好書。

書展首天(七月二十日)早上,天主教展區舉行祝福禮,主禮的湯漢樞機指本年是香港開教一百七十五周年、香港教區成立七十周年,當感激前人的努力。湯樞機表示藉著書展,教徒當善用文字與網絡傳揚福音,又期望有更多作者,造就讀者的靈性。出席的還有天主教社會傳播委員會主席楊鳴章輔理主教,天主教參展機構的成員和多位信徒義工。

此外,天主教展區設置小舞台,邀請信徒、修道人、專家輪流就教會歷史、靈修、家庭、社會正義等課題分享;不少團體亦於攤位舉辦活動接觸公眾。

神父談書展福傳機遇
鼓勵藉閱讀認識教會

在天主教展區,展板以外亦有書籍講述教會歷史及本地文化,有神父及學者指教會歷史幫助基督信徒以古鑑今,他們可以堂區或公教學校為起點,去認識本地教會的發展。

堂區神父郭偉基七月十二日對本報說,每年書展均吸引大量人流,反映活動成功,教會團體把握機會福傳的同時,亦可鼓勵信徒多透過閱讀去認識教會歷史。

郭神父指本地教會有很多歷史書,如夏其龍神父講述本地教會早期發展的博士論文著作,但他指教徒對歷史不太感興趣,卻喜歡野史或迭聞。他坦言,網上資訊削弱了讀書風氣:「電子書有其價值,但紙本書卻是無法取代。」他期望出版社可投放更多相關資源去編撰新書,以回應當前教徒需要。

他指本地教會有不少有趣題材正待發掘,如二次大戰時的香港教會故事:「因著意大利是日本盟友,主教座堂於淪陷時期仍能用作舉行彌撒⋯⋯信徒可從文獻資料中,重組更多昔日的信友團體面貌。」

郭神父認為,在近年的保育思潮下,教會團體透過搜集文物及編寫堂區歷史,可提升教徒的歷史感和對相關書籍的興趣。這位馬鞍山聖方濟堂副本堂舉例說,早年教會人士便曾收集馬鞍山舊聖堂的文物, 以重現礦場歷史。

學者鼓勵公教青年
認識堂區學校歷史

中文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張學明七月八日說:「青年認為歷史沉悶,有時是因為內容脫離日常生活。」他指歷史科鼓勵學生了解自身,而近年不少學校編寫校史,更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公教學校學生能藉此機會認識辦學團體、堂區及自己的社區。

每年書展都有不少中西歷史著作,教授西洋史的張學明鼓勵信徒多消化並將之連結到教會生活,從中認識現在的議題:「讀中古史可認識中國主教任命問題的背景:一○八五年的『宗座律令』(Dictatus Papae) 早已確立所有主教必須由教宗任命這傳統, Geoffrey Barraclough的《Medieval Papacy》一書有詳述。」

談到鼓勵青年認識教會,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宗教、德育及公民教育組組長徐啟昌老師七月八日說,學校可透過體驗活動作介入點,並善用堂區和學校的宗教標記,再配合課堂及書本更能事半功倍。該校毗連聖家堂,他指學生早前便透過「宗教遊蹤」等活動認識聖堂及校內的苦路等;他們亦曾到主教座堂考察,認識教會歷史。談到參考書,他指《香港天主教會一百五十周年紀念特刊》可以提供較全面的本地教會歷史。(高╱鄧) 

 

香港書展天主教展區網站:
http://catholic.org.hk/bookfair2016/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