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斟字酌】由「屮」說到「茻」

期數
3780
刊登日期
2016.07.29
作者
秦 思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7 月 31 日

 「屮」,這不是叉,也不要把它看作「山」字。普通話要讀作「chècǎo」, 粵音讀作「設」,解作初生的植物。甲骨文寫作,像剛破土萌生兩片葉子的幼苗。金文作,篆書承續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寫作 。

兩個「屮」併成「艸」。「屮」象初生長的幼苗,而在單一的「屮」字旁多加一個「屮」字,以暗示「草」是一群一起生長的植物。

「艸」,這個字應在字典的部首索引見過。「屮」是「艸」的本字;而「艸」則是今天的「草」的本字。《說文解字》說:「草,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子。从艸早聲。」意思是︰「『草』,即草斗,是包裹著櫟樹籽實的外殼,也叫作『橡斗子』。从艸早聲。」原來《說文解字》裡「草」字的字義,跟今天「草」字的字義不同。「草」,今天的字義是草本植物的統稱,也泛指莖幹柔軟的野草或雜草。這些野草或雜草多生長在庭園、草坪或野外等土地上,一般都不是刻意栽種出來的。白居易著名詩句「離離原上草」的「草」,就是指這些蔓生的野草或雜草。

今天,「草」已取代了「艸」的字義,很少人會記得《說文解字》中「草」字的本義了。而「艸」則只用作部首,俗稱「草花頭」,楷書的「草花頭」寫作「艹」或「卄」。

三個「屮」併成「芔」, 「芔」是「草」的總稱。這個字今天要寫成「卉」,亦即「花卉」的「卉」。普通話念作「huì」,粵音念作「偉」。

四個「屮」併成「茻」,普通話念作「mǎng」,粵音念作「網」,解作繁雜叢生的草。《說文解字》說: 「茻, 眾艸也。从四屮。」《通志· 六書略》說︰ 「茻, 蕨類, 繁薈而叢生。」意思是︰「茻是繁雜叢生的蕨類植物。」古代的經傳典籍,常以「莽」來代替「茻」。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