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文明與野蠻

期數
3779
刊登日期
2016.07.22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7 月 24 日

元滅宋,清滅明,從漢人的角度看是亡了國。有說「崖山之後無中國, 明亡之後無華夏」。「崖山」海戰就發生在南宋末年香港水域附近,宋元雙方投入軍力三十餘萬,結果元軍以少勝多,宋臣陸秀夫抱著幼主趙昺投海自盡,七日後十餘萬具浮屍佈滿海面。如今,我們還可在九龍城宋皇台公園遠眺仱仃洋,憑吊這一幕,不免想起當年錢牧齋的詩:「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詩人是當時的文壇盟主,禮部尚書,清軍圍南京時卻剃髮降清,後來卻為反清復明做了許多事,兩度入獄,傾家蕩產。一介文人在非常時期的懦弱、無奈,良知尚存卻回天乏術的心境,躍然紙上。大難臨頭,就義誠可敬,但在漫漫長夜裡活下去也不易。讀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便明白他為何晚年花了那麼大的心力為這位頗有爭議的才子及其風塵佳麗作傳,更明白近數百年我們的知識界前輩,走的是怎樣的心路。

宋元鼎革,明清易代,高度儒雅的文明給野蠻部族兩度勢如破竹地擊破及取代,類近的故事史上並不稀奇,在西方,羅馬帝國不也是被北方蠻族摧毀的嗎?文明的破敗常由內在的脆弱和腐敗開始,讀史書, 常令人痛感,直到最後一仗,宋和明的軍事行動都幾乎是有能力的將領被迂執的文官政府箝制而無所施其技。之所以充滿這箝制,是因為這兩朝的開國者都是以武力取前朝而代之,因而從一開始就設定要讓武臣服於文官的國策。而這兩朝都由富入奢,官場腐敗,完全缺乏對民間力量的調控能力。崖山之戰中宋軍號稱二十餘萬, 實際能打仗的兵員只有數萬,其他的除了宮女太監,竟有大量隨軍屯兵的家眷,而將領害怕軍士逃走,竟讓他們都上船,把岸上所有工事及房屋全燒掉,而船與船之間則用繩索和鐵鍊鎖死成連環船,把皇帝所在的船隻置於兵船的中間,結果元軍封鎖港灣,斷了宋軍汲水和柴火之路,用砲火把宋船打散,宋軍唯有挨打,全軍覆沒。而殉國的忠臣義士,則大多是枉有一腔熱血的書生,不諳軍事, 領著一大群未必一條心效忠朝廷,更未必有所謂的民族大義的芸芸眾生孤注一擲。

有些書把元和清這兩個外族入侵的時代, 當作中華文明由古典農業社會向近代商品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插入的阻礙環節,把中國拉回到皇權充分膨脹,閉關自守的狀態,仿佛沒有這兩次外來干擾,我們的文明便花好月圓一樣。但世事並無如果,歷史也免不了在種種條件和勢力相互作用下開闢自己的道路。它不錯很殘忍,也很現實,但即使多麼殘忍,芸芸眾生還要設法在現實裡存活,活在心裡頭的書呆子還要在窄縫裡找尋生機。這就是近代中國知識人走著的路,而利瑪竇們來華得面對的,便是這些心靈。

元滅宋,清滅明,從漢人的角度看是亡了國。有說「崖山之後無中國, 明亡之後無華夏」。「崖山」海戰就發生在南宋末年香港水域附近,宋元雙方投入軍力三十餘萬,結果元軍以少勝多,宋臣陸秀夫抱著幼主趙昺投海自盡,七日後十餘萬具浮屍佈滿海面。如今,我們還可在九龍城宋皇台公園遠眺仱仃洋,憑吊這一幕,不免想起當年錢牧齋的詩:「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詩人是當時的文壇盟主,禮部尚書,清軍圍南京時卻剃髮降清,後來卻為反清復明做了許多事,兩度入獄,傾家蕩產。一介文人在非常時期的懦弱、無奈,良知尚存卻回天乏術的心境,躍然紙上。大難臨頭,就義誠可敬,但在漫漫長夜裡活下去也不易。讀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便明白他為何晚年花了那麼大的心力為這位頗有爭議的才子及其風塵佳麗作傳,更明白近數百年我們的知識界前輩,走的是怎樣的心路。

宋元鼎革,明清易代,高度儒雅的文明給野蠻部族兩度勢如破竹地擊破及取代,類近的故事史上並不稀奇,在西方,羅馬帝國不也是被北方蠻族摧毀的嗎?文明的破敗常由內在的脆弱和腐敗開始,讀史書, 常令人痛感,直到最後一仗,宋和明的軍事行動都幾乎是有能力的將領被迂執的文官政府箝制而無所施其技。之所以充滿這箝制,是因為這兩朝的開國者都是以武力取前朝而代之,因而從一開始就設定要讓武臣服於文官的國策。而這兩朝都由富入奢,官場腐敗,完全缺乏對民間力量的調控能力。崖山之戰中宋軍號稱二十餘萬, 實際能打仗的兵員只有數萬,其他的除了宮女太監,竟有大量隨軍屯兵的家眷,而將領害怕軍士逃走,竟讓他們都上船,把岸上所有工事及房屋全燒掉,而船與船之間則用繩索和鐵鍊鎖死成連環船,把皇帝所在的船隻置於兵船的中間,結果元軍封鎖港灣,斷了宋軍汲水和柴火之路,用砲火把宋船打散,宋軍唯有挨打,全軍覆沒。而殉國的忠臣義士,則大多是枉有一腔熱血的書生,不諳軍事, 領著一大群未必一條心效忠朝廷,更未必有所謂的民族大義的芸芸眾生孤注一擲。

有些書把元和清這兩個外族入侵的時代, 當作中華文明由古典農業社會向近代商品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插入的阻礙環節,把中國拉回到皇權充分膨脹,閉關自守的狀態,仿佛沒有這兩次外來干擾,我們的文明便花好月圓一樣。但世事並無如果,歷史也免不了在種種條件和勢力相互作用下開闢自己的道路。它不錯很殘忍,也很現實,但即使多麼殘忍,芸芸眾生還要設法在現實裡存活,活在心裡頭的書呆子還要在窄縫裡找尋生機。這就是近代中國知識人走著的路,而利瑪竇們來華得面對的,便是這些心靈。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