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學研究網絡會議

期數
3781
刊登日期
2016.08.05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8 月 07 日

(本報訊)教會學研究國際網絡會議剛於香港閉幕,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就中國基督宗教發展議題交流意見,席間亦肯定近代中國教會團體的成長。

會議於七月二十至二十四日假聖公會明華神學院及中大校園舉行,本年探討主題為中國的基督宗教及其他宗教,約一百位學者、牧者及神學生等與會。

二十日的開幕禮上,香港聖公會主教長鄺保羅大主教致辭時強調教會團體需要促進社會對話與修和,尤其在目前香港社會日益分化及貧富懸殊加劇的局面。

談到香港情況,鄺大主教指本土及港獨思想挑戰一國兩制,社會發展上亦要處理政改及房屋等問題;面對種種爭議,社會人士不應非黑即白,應互相尊重,恆心對話, 「應團結(unity)卻非公式化(uniformity)」。

鄺大主教指聖公會重視商議的精神,並一直推動對話,他表示教會團體內外的對話非一朝一夕有成果,應恆心堅持。他指社會各方不應互相對立與侮辱,教會人士應推動公益,關心心靈受傷的人,既為示威者,也為維護秩序的人祈禱。

本身是全國政協委員的鄺大主教期望透過這崗位,向國家就宗教等課題建言。他指本地不同宗派向國家反映溫州清拆十字架的問題,以溫和方式指正不公義。

另一主禮的天主教楊鳴章輔理主教演講主題為「天主教在今日社會服務中的身份與使命」,他指香港與內地教會共同負起愛德工作的責任,過程中應推動參與者內心的培育、提升服務平台及增強協同效應。

香港明愛理事會主席楊鳴章主教說,教會樂意與中國文化對話,更負起橋樑角色並促進人性發展,而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教會團體共負責任去幫助社會上最末後、最微弱、最失落的一群,以建設關愛社會。

他指兩地教會團體一直交換相關服務經驗,教會不只回應受眾當前的實際需要,也讓他們經驗人性的豐饒。他強調教會團體在愛德工作中實踐慈悲,「不只是對人好,更要幫助人發展,喚起他們的信仰去發揮潛能」。

他指教會團體在當前的中國處境下,應著眼於尋求實務方式去促進溝通,以締造互相尊重的氣氛,建立共識及共同責任。

上述會議籌委會主席、喬治敦大學的曼教授(Gerard Mannion)七月二十日對本報說,中國的基督宗教一直成長,且增長顯著,亞洲將來能成為基督宗教的重心之一,包括中國及香港等地,故此教會團體與學界更應認識中國文化與靈性,及其獨特之處,他期望教會學研究者發掘更多相關的當代中國題目。

與會的越裔美籍神學家潘庭卓神父(Peter C. Phan )對本報說,中梵關係備受注目,但基督宗教研究者更應關心中國教會團體本身的發展,例如支援中國教會機構的愛德工作等,跟他們分享經驗。

該會議演講題目圍繞中國基督宗教歷史、當代的基督宗教發展、宗教交談、合一運動、中國傳教議題等;合辦機構包括喬治敦大學、聖公會明華神學院、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台北及澳門的利氏學社等多個學術單位。(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