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語言——從生活到生存(上)
近日我在中心為一位巴基斯坦裔男士K先生提供就業輔導服務。是「巴基斯坦裔」、不是「巴基斯坦來港」、更不是「新來港」。K先生在香港出生, 四十餘歲正值壯年,從未回鄉,更操一口流利得更近乎母語的粵語。他的膚色雖然跟您我不同,但在個多小時的會面中,不難看出他對本港的文化、社會甚至政治都十分了解。
為甚麼他還需要來中心求助呢? 仔細了解之下, 發現原來K 先生在香港回歸前受僱於一家家品公司,一做便使是二十個寒暑。面對工業北移及經濟環境不穩,與其感情深厚的印度裔老闆亦迫不得已進行裁員。重新投入勞工市場找工作,K先生發現香港已經今非昔比。他更帶著從勞工處帶來多達五十餘張的空缺資料,縱使資歷及格,但無一僱主回覆。「份份工都要識睇同寫中文, 以前識講廣東話睇英文就得,點解而家會變成咁㗎?」跟很多少數族裔一樣,不諳讀寫中文,工作經驗再多,廣東話再流利,都難逃失業的命運。再加上種族歧視等因素,有調查顯示少數族裔人士的失業率達百分之七點二,比全港平均失業率高逾一倍。
無論在報章或網上媒體,我們都不難發現會有類似「嚟得香港就要識中文」、或「生活得咁艱難, 做乜唔學中文」等的論調。當然, 身為受中國或華夏文化影響的香港人,懂得讀寫中文及講廣東話乃無可厚非;但身為「國際大都會」, 香港對於因教育制度的缺憾而無法從小學習中文、卻能操流利英語甚至廣東話的少數族裔人士,是否需要同樣嚴苛?
少數族裔在香港的歷史源遠流長,殖民地華洋雜處的特質令大家無論只會中文或只會英文都能夠生存。只是九七之後,中英文雖仍為本港法定語言,但實際上中文已經主導了大部份社會層面。從前, 外籍人士也好,少數族裔也好,會廣東話只是一個額外優勢;現在, 卻突然變成非會讀寫中文不可。轉變如此之快,沒有政府足夠支援下的年輕少數族裔亦未能學好中文, 社會又何以期望像K先生般已經投身社會的成年少數族裔人士會讀會寫?(待續)
-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供稿╱本欄目文章每月第一、三和五主日刊登,遇稿擠順延 ——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