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心動

期數
3676
刊登日期
2014.08.01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8 月 03 日

有一位長者多年未有返回堂區,近日回來參加彌撒後,漫遊了區內的大街小巷。雖然在同一片天空下,已是物動景移!過去街角的小店已換上西式的酒吧、從前的簡樸亦失落在現代化的文明中,但富裕中卻藏著很多穩蔽的受苦者,他們以貧窮的無奈,面對生活種種無法克服的挑戰:高物價、貴租金、無法入住公屋而蝸居於劏房……。當他了解到繁華背後的種種辛酸時,亦動了憐憫的心,渴望能為這群兄弟姊妹付出一點愛心及關懷。

主耶穌在傳教生活中,亦面對著很多跟隨著祂的群眾。他們均帶著不同的需要,渴望得到主耶穌的安慰、憐憫、及治療。主耶穌懷著憂戚與共的心,走進世俗的汪洋,為能給與患病者及受苦者帶來支持及鼓勵:「祂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便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治好了他們的病人」(瑪十四14)。近日,教區非常鼓勵堂區舉辦關心貧窮、或低收入人士的支援活動,但我們所做的不應是一份沒有人際溝通的支援行動,而是一份愛心的關懷,使他們能得到應有的尊嚴和尊重。正如教宗方濟各曾說過:「教會並非一個社福機構,而是將天主的愛帶給有需要的兄弟姊妹!」這句說話完全反映了教會存在於世界的使命,亦具體活出了教宗的鼓勵:你們應走入人群,以心體心!

福音中記述:門徒們到了傍晚欲遣散群眾,以解決食物的問題:「請祢遣散群眾罷!叫他們各自到村莊去買食物」(瑪十四15)。門徒們的態度可能亦是一般人的態度:我的能力只足夠自己享用,你到別處想辦法罷!「我們這裏甚麼也沒有,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瑪十四17)。但主耶穌的心已為眾人敞開了,祂願意分享祂所有的。因此,祂因這群為生命尋找治療的群眾而動心,為他們行了增餅的奇跡。

其實,「增餅」並非一件史無前例的事件,有關食物的奇跡在舊約中亦曾多次記述。首先,以色列民在出離埃及時,天主曾以瑪納養活了他們(出十六4—21);在厄里亞時代,他如何依照上主的話向匝爾法特的寡婦,滿足了她的需要:「你不用害怕……因為上主以色列的天主這樣說:直到上主使雨落在這地上的那一天,缸裏的麪,決不會用完;罐裏的油,也決不會缺少」(列上十七13—16);在厄里叟先知時期,他曾以二十個餅分給一百人而仍有剩餘(列下四42—44)。然而,主耶穌行這奇跡時所表現的能力,均在眾先知之上。但是,這並非主耶穌增餅的原因。祂並不希望我們藉此回顧舊約的事跡,而是指向祂所建立的聖體聖事。

增餅奇跡與主耶穌建立聖體聖事有不少相同的描述:兩者發生的時間都是在傍晚(瑪十四15;廿六20);門徒和群眾都有相同的姿勢:坐下(瑪十四19;廿六20);主耶穌在兩次經驗中所做的均是同一的節奏及結果:拿起,祝福,擘開,分給(瑪十四19;廿六26);然後主耶穌同樣地將擘開了的餅分給門徒(瑪十四19;廿六26)。由此,我們體會到聖瑪竇以增餅奇跡作為聖體聖事的預象,藉著「分享」,我們能在主內達致共融。

從描述中,我們可以體會整個經驗的核心在於「擘開」。若餅沒有被擘開,眾多的群眾不可能得到滿足;同樣地,聖體聖事若沒有被擘開,我們也不能領受到因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祭獻自己而求得的恩寵。主耶穌面對著我們在世途中掙扎,動了憐憫的心,為我們敞開聖心,以流血的犧牲救贖了我們。我們面對如此偉大的愛情,誰人能不心動!我們甘願謙誠俯首,讓主耶穌的慈愛充滿我們,治療我們受傷的心靈,並給與我們力量,在生活環境中宣揚祂的慈愛。

正如福音上所描述:「眾人吃了,也都飽了」(瑪十四20),我們社會的挑戰中,亦應憑著勇氣和毅力,並以愛心體會他人的需要,分享天主的慈愛,並具體地藉愛德服務,使近人認識生命的主。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