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行】體貼別人
我曾在外地的夫婦朋友家裡住了一個月,期間他們如常上班下班,我較多接觸的反而是世伯伯母。我們一起做飯、聊天、放狗、上聖堂等。
在相處的片段裡,當中一幕叫我印象非常深刻。每天日落以前,一位四十出頭的男人,駛來貨車停泊在屋外,逐家逐戶清理放在花園矮閘前的垃圾。那時,伯母就會一邊拿著早已放在膠袋的食物,一邊嚷著「今晚是乾炒牛河,另有少許燒排骨和炒雜菜…… 今日只有咖喱牛腩⋯⋯」。那人有四個正值發育年紀的孩子,而伯母知道他微薄的薪金不足讓孩子們吃飽。伯母令我想起兒時舊屋的鄰居廖太,她知道我媽媽生活困難,孩子又多,就趁媽放工回家前,用長長的匙羹穿過大門的鐵枝,餵飽坐在閘前等食的三姐、我和弟弟。
我受惠過別人的施予,也見證過別人的善行,這些都催迫著我要學似基督,減輕世人的痛苦,增加世人的幸福。起初,要給素未謀面的人送上食物,感覺是怪怪的,心裡考慮的也不少。食物是他們當下的需要嗎?遭到拒絕怎辦?他們有攻擊性嗎?怎能不掩著鼻子走近濃烈的惡臭呢?同年的冬天,我開始實踐心底的卑微的意願。袋子裡會常預備少量的乾糧或水果,及一兩盒飲品。要是天氣寒冷而附近又有便利店,熱維他奶是我的首選。
最近,有一露宿者常在公司一帶出現。大概要保護他的「財產」,赤日炎炎,他仍穿著幾件厚厚的外衣。如大部份的露宿者一樣,他的身體發出異味,蓬頭垢臉,眼光略帶呆滯。詢問了較多與這類弱小者接觸的丈夫後,我心裡就少了一點害怕,並決定把心想的付諸行動。在超市買了獨立包裝的餅乾和兩盒紙包飲品後,就跑到他坐著的樓梯口,彎下腰,輕拍他黏手的衣袖,把食物放在他的身旁。
年過八十的媽媽,沒受很多的教育、沒有信仰,也沒有甚麼金錢,只是一個平凡不過的婦人。儘管如此,她為身邊弱小者所做的,卻被我看為是耶穌分施恩寵的工具。媽媽的晨運朋友,多與她年紀相約,要不是老伴早已歸西,就是坐輪椅又或走路不太方便。慶幸媽媽健康尚可,仍能在屋苑範圍內自由走動。每次她由市場回來,總會帶著一點其他人的餸菜,包括陳太的幾隻雞蛋,李婆婆的四兩鯪魚肉,伍伯伯的啤梨,輪椅姑娘的半磚豆腐和一點免治豬肉,鄰座看更的菠蘿包⋯⋯別人給她金錢,她總是說「要是你吃得開胃,就算是付了錢」、「這個我是多買了的」等。
每次的付出,都讓我感到天主的臨在,祂既在我的心裡,也在受惠者的臉上。今日的福音提醒我們,即或自認怎樣軟弱無力,我們依然是可以選擇回應他人的需要先於自己的需要,正如耶穌體貼群眾的飢餓,多過體貼祂身體需要休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