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語言——從生活到生存(下)
【上期刋八月七日第九版】縱使現實如此,我們可以看見不少少數族裔人士雖然仍不會讀寫中文,但亦盡自身所能學習更多英語甚至粵語。語言上,起跑線已經比其他人後,再加上現時政府對少數族裔的支援極為不足,小修小補的政策亦無法針對處理因語言隔閡而生、遍及各生活層面的問題。K先生的經歷,便是這大環境下的反映——他曾往勞工處求助,但因看不懂大部份以中文書寫的職位,勞工處又沒有為其跟進求職進度,只好無論中英文書寫的工作空缺也拿來放手一試,並向本中心求助,中心職員為其解釋每份空缺的內容如薪酬及要求等。
政府部門前線職員對服務少數族裔人士較怠慢及猶豫固然是問題之一,但拒絕使用現有傳譯服務亦令不少少數族裔人士未能得到政府支援,或受惠扶貧措施,以致進一步被邊緣化。民政事務署雖然每年花近七百萬予「融匯」——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為各政府部門提供對少數族裔人士的傳譯支援,但政府部門前線職員對服務認知不足及欠缺文化敏感度,有時甚至反問負責轉介的社工如何使用,以致使用率甚低。筆者亦曾轉介一名個案到社會福利署,惟負責社工得知未能與案主溝通,仍堅持拒絕使用傳譯服務,甚至指即使言語不通,用手勢都可以。但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所說的傳譯服務並不是複雜得邀請傳譯員到現場協助,而只是打一通電話到「融匯」,以職員、傳譯員及服務使用者三人會議或揚聲器進行。這樣的態度,不只未能善用公帑,更重要的是如何幫助正逐步被邊緣化的少數族裔人士擺脫困局?可惜的是,香港雖然有《種族歧視條例》,但對政府卻無約束力,無法遏止因語言隔閡形成的差別待遇;同樣地,取而代之的《促進種族平等行政指引》亦只是一紙空談。結果,由於條例上的漏洞,每天都有有需要的少數族裔人士因沒有語言支援而得不到公共服務,卻沒有人需要負責。
在推動能讓少數族裔學好中文的政策前,傳譯服務仍然是這些弱勢社群接觸政府服務,從而得到實際支援的重要橋樑。政府如真的期望社會和諧,經濟順利發展,令少數族裔平等地得到公共服務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