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之旅反思(六)
感謝主,感謝大家的代禱,十七天旅程,平安回港。東歐人的宗教生活給自己的子孫留下了一筆豐富的遺產,不單精神生活,而且是經濟實益。基督宗教倡議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協助不少歐洲人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及之後的「冷戰」期間,在極度痛苦失望的情況下仍懷希望,堅強地活下去。納粹德軍屠殺猶太人及異見份子,赤化後的東歐人民,給共產黨欺壓了多過半個世紀,剝奪了做人的基本自由。然而他/她們並沒有氣餒,而且勇敢地跟敵人抗爭下去。昔日東西德的柏林圍牆便是最有力的佐證⋯⋯「不自由,毋寧死」,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就在一牆之隔下發生了⋯⋯
東歐之旅有如下收穫。信仰和歷史知識方面,我們了解多些東正教信徒的生活,他/她們對天主的尊崇、對禮儀的虔敬,實在值得學習。香港教友的毛病是出席彌撒,遲到早退,很要不得。至於東歐的天主教教友,最熱心的莫過於波蘭,其次是匈牙利、捷克等地。天主揀了波蘭做東歐「變天」的催化劑是有理由的;因為苦難把這個國家的人民團結起來,再在近代聖人如高比神父、傅天娜修女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影響和感召下,愛戰勝了仇恨,解放了這個民族的靈魂。今天香港社會矛盾日漸深化,跟中央的關係日趨緊張,我們基督徒在這大氣候下,東歐的經歷能否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示?
靈修生活方面,我們可以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天主教堂舉行聖祭,實在很有福氣。按照古老傳統,每間第一次踏足的聖堂,你都可以向天主祈求三個不同的恩典;不為自己,多為他人相信是這十四位神職人員的祈禱內容吧!每間教堂都有「她」的歷史,不過每段歷史都重複同一的事實,就是天主怎樣愛了祂的子民。其實每次朝聖都是跟天主親密接觸的良機。雖然不能盡算每天跑了多少里路,身體感到疲累倒是不爭的事實。但能夠放下香港堂區繁忙的工作、複雜的人際關係,這點對情緒健康絕對有益。所謂山長水遠,天隔一方,天大的事情都得學習放下;事關香港沒有了你,地球一樣運轉。
放下過去的經驗,接納此刻的局限。猶記得十年前我們一眾去了聖保祿宗徒曾經傳教的地方,上山下鄉,在土耳其和希臘留下了不少足跡。那時的我,健步如飛。再五年前,即晉鐸三十年,大家又選了越南作朝聖點。那兒的耶穌山和聖母山同樣沒有難度,一一征服。不過,今非昔比,不像從前那麼帥了。理由有三: (一)怪自己疏忽,生「雞眼」忘帶藥貼,要在莫斯科接受外援。(二)是從前劇烈的網球運動,今天要付出代價。(三)是香港反常的天氣,破壞了我的強身大計。每次準備去深水灣游泳練氣時,常常踫上傾盤大雨或行雷閃電!結果體質滑坡!我們戲稱,晉鐸四十周年時,不再考慮其他四大洲了,最穩陣去「長洲」朝聖,花地瑪聖母堂,位處地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