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退保的考慮

期數
3681
刊登日期
2014.09.05
作者
吳偉傑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9 月 07 日

去年政府委託港大學者周永新教授對在香港推行全民退休保障進行研究,周教授及其團隊於八月二十日提交了報告書並建議為全港所有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士發放每月三千元的老年金,毋須入息審查,而財政來源則由政府、僱主和僱員三方供款作承擔。

報告書建議向僱主和僱員徵收「薪俸老年稅」,按入息多少以累進式徵收,方法是向月入六千五百元以下人士收取百分之一的稅款,但只由僱主繳交;每月收入六千五百元至一萬元以下則僱主及僱員各均須繳交百分之一的老年稅;每月入息一萬至二萬元以下的,僱主僱員各要交百分之一點五稅金;月入二萬元或以上的則雙方各交百分之二點五,至月入十二萬元封頂,即收入比十二萬元更高的都是每月各交三千元。政府則負責每年老年金支出的一半,起始階段要注入五百億元作為基金。

報告出來後,各界反應不同,畢竟全民退保是所謂轉移性支付(Transfer Payment),牽涉利益得失,得的自然大表歡迎,失的也定必反對。其實,這建議已非常務實,當然有人會批評太過保守,但肯定他們在考慮受影響各方的反應和承受程度都下了很大功夫,希望這一次能真正的開花結果,為這爭論四十年的議題帶來實質的成果。雖然建議中仍有一些商榷之處,例如怎樣能避免老年稅出現強積金的問題──僱主把稅負轉嫁僱員、僱傭改為自僱及積金管理費高昂等;而且為何月入十二萬元以上的稅負要封頂……但無論如何,周教授等人的努力,應予肯定。

平心而論,每月三千元在今時今日的生活水平真的算不了甚麼,如果連這一點也不能達到,也實在教人氣餒。一般港人對幾百元的供款應該問題不大,周教授也指出於這建議下中產其實最得益,因為數百元供款可換來家中長者三千元老年金。

但報告也指出,即使有僱主僱員供款,計劃也會入不敷支,據估計到二○二六年就會出現赤字,到二○四一年赤字更會高達一百四十三億元,政府初期的五百億注資只能維持短暫時間,往後若沒有新的注資,計劃將無以為繼,這難免引起恐慌,更加上早前熱議的結構性財赤,人們擔心日後要大加老年稅來補充,結果成了無底深潭,更有論者引澳洲和日本為例,認為退保後患無窮。

其實情況未至如此可怖,首先以澳洲、日本作比較實不相稱,因為我們支出的是三千元而已,且已包括現今的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和長者綜援等,怎能與澳洲、日本的養老金相比(在澳洲符合全額養老金的單身個人每四週可得一千六百八十五點六澳元),更不要說走向甚麼福利主義了。再者,即使日後真正出現財政困難,我們還有很多備用措施足以應付,例如利得稅長期處於低位,需要時可考慮略為向上調整,很多研究亦指出投資者並非單看稅率,整體投資環境更為重要,微調利得稅應無大礙。此外,許多投資/投機的收益尚未納入稅網,這實在是一項重要財政來源;再後,還可以考慮實施較寬鬆的入息/資產審查,其實澳洲的養老金(Age Pension)也有資產審查,如有自置居所的夫婦要獲得全額養老金,資產不可多於約二十八萬澳元,有收入的長者其部分養老金會被扣除等。當然香港可以根據本身情況作調整,保證有需要的長者得到老年金的支援而全民退保的原意也能適度維持。但希望這是最萬不得已時才採用的措施。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