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奪命伊波拉
多年前,看過一齣名為《極度驚慌》(Outbreak)的美國災難電影,故事講述伊波拉病毒 (Ebola Virus),在一九六七年於非洲剛果共和國被發現,那村落其後被炸毀。到了一九九五年,伊波拉病毒於非洲扎伊爾再次被發現,於是美國陸軍傳染科醫學研究中心派專家前往當地進行調查。一名實驗動物中心的員工把一隻白面僧帽猴帶回國準備出售,但在運送猴子期間遭受病毒感染,隨後相繼出現其他的病毒感染個案,初時病毒透過接觸和體液而傳染,後來病毒更演化成可透過空氣傳播而感染。傳染病醫學研究中心的專家便積極搜尋病毒宿主,並在危急關頭嘗試應用病毒血清,但血清不是對所有感染個案有效,可能因為病毒已經變種。最後,研究人員成功找到伊波拉的病毒宿主,就是那隻白面僧帽猴,從牠身上調配出解藥,解救了受感染的居民。這齣電影一九九五年上映,是不少人第一次聽聞伊波拉病毒的名稱,知道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
雖然電影情節虛構,但想不到今年伊波拉病毒再次在西非爆發,而且疫情持續擴大,影響畿內亞、塞拉利昂、利比利亞和尼日利亞,感染人數愈來愈多,因感染而死亡的人數也不斷上升,世界衞生組織更因病毒肆虐而發出警號,可見這病毒給人類帶來的恐怖威脅,不容忽視。
伊波拉病毒是一種人畜共通病毒,主要藉著體液、黏膜或皮膚的接觸而造成感染,目前還未有證據顯示病毒可由空氣傳染。感染伊波拉病毒的人,可在大約兩至三星期內出現跟感染流行性感冒相似的徵狀,如發燒、發抖頭痛、肌肉痛、關節痛、胸口病、無力和全身不適。另外,可能出現呼吸道徵狀,如咽喉痛、咳嗽、喘氣和打嗝。中樞神經系統的徵狀也會出現,包括抑鬱、躁動、癲癇發作、神智不清和昏迷。此外,在皮膚上也可出現不同種類的斑疹。
受伊波拉病毒感染後,可能導致病毒出血熱(Ebola Hemorrhagic Fever),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和循環系統問題,出血可發生於黏膜,如牙齦、鼻、腸胃道和陰道,嚴重時導致多器官功能受損,甚至死亡,致命率介乎百分之五十至九十。不幸地,至今還未有一種對抗伊波拉病毒的肯定治療,目前主要是提供支持治療,科研人員正努力研製疫苗。
大家最關注的,是伊波拉病毒會否在香港爆發,假如病毒疫情蔓延至香港,情況會是怎樣?我們的社會怎樣對抗這病毒呢?因為香港是國際大都市,每天出入境的人流很多,而且住在疫情災區的人都希望盡快離開危險的地方,自然想到其他國家去,所以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出現病毒輸入的情況。儘管香港的醫療服務水平很高,但面對着密集的人口活動,在防止疫情爆發上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在西非疫情還未停止時,所有地方都應提高警惕,做好邊防檢疫的工作。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