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教區發行史刊
(天亞社訊)從耶穌年代挨家挨戶口耳相傳的福傳方式,走到現代的音頻、視頻、網絡等多元電子模式。然而,中國山西省長治(潞安)教區卻選擇此時此刻發行文本刊物,以證文字的價值。
長治教區為了讓社會更了解教會,於七月十四日創刊發行《長治天主教文史》。
該刊物的主編申學忠神父對天亞社說,這讀物有別於一些教區的神學或講道刊物,它是樂觀分析教會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同時挖掘地方教會歷史和文化,為文史愛好者提供研究方向及材料。
文史其中一篇文章《南天貢村教友的生活習俗》, 從建村史, 以至過年、婚娶、殯葬、求雨等對該個有逾八成教友的天主教村作仔細的介紹。如結婚習俗,拜堂布置必掛聖像畫,寫聖教婚姻方面的對聯、新郎迎回新娘後,齊跪聖像前,同來賓教友高唱感謝經才入席就餐等。
文章又介紹當地求雨習俗的由來,因為長治地區十年九旱,每年春夏乾旱時, 教友除在堂裡望彌撒念求雨經外,每天晚飯後還要按街道自發組織在村口通功念經。在禮儀改革前,更有熱心教友會甘願做補贖、打苦鞭,或光著腿跪地念經,以向主懺悔己罪,求賜雨水。
另一篇研究文摘提到長治人種植西紅柿與天主教傳播有關,指出西紅柿原是西方植物,由外籍傳教士在明朝萬曆年間帶到中國來,由文水縣新立村王挺榮神父傳入山西。因為王神父進修道院時,適值滿清「禁教」, 他被派往意大利那不勒斯修學。在此期間,他經常吃西紅柿,覺得好吃,回國時一併把種子帶回。
申學忠神父說,刊物將不定期發行,為鈎沉地方教會歷史與文化提供一平台, 不做最終定論,「目的是把教會以文化的角度,推薦給教外有識之士,讓社會了解教會在發展過程中,作為社會正能量在不同時期發揮的作用」。
教區網管理員神父:
文字刊物無法替代
在被問到重用科技福傳的現代,為何會選擇以文本作福傳工具時,申神父強調:「文字刊物有它無法替代的價值。」他指出,網絡有其快捷和方便,但文字印刷更有其厚重與嚴謹。「當今的快餐文化便於年輕人閱讀,而文字刊物更適於研究與保存。」
他又表示, 年輕人喜歡網絡,但做研究的或者文人還是很喜歡文字刊物的, 又指出其刊物印刷好以後, 好多人都請他為他們保留一份。
談到文本福傳的前景, 這位負責管理教區網站、報紙及微信公眾號的神父認為,雖然受到網絡衝擊,但文本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 永遠不會過時。「網絡和視頻的確順應時代,但印刷文字有其獨有的魅力、珍藏價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
與此同時, 教區在同日也於主教府舉辦「長治天主教文史研究」座談會。逾三十位神父、教友、研究本地文化的教外專家和史學家出席兩個多小時的交流研討,並在會議上發言。
會議上,教區秘書長陳雋神父就長治教會的歷史發展和《長治天主教文史》創刊作了詳細介紹,特別強調此一刊物的目的及意義,是既傳承文化,亦「促進本地教會的繁榮發展」。
對今後的相關工作,申神父也提出了建議與希望, 表示「研究長治天主教文化就是要用我們的智慧,以我們的熱情循著點滴的線索, 在研究尋蹤長治天主教曾經有過的輝煌的同時,挖掘被湮沒的教會歷史」。
他希望通過研究與交流,讓社會進一步了解長治教會和天主教會的今昔,同時也為研究長治地域文化和天主教歷史的專家、學者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並以此抛磚引玉來構建互動平台, 為建設美麗、富強、文明的新長治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