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快樂不快樂?
(本報特稿)有本地團體公布調查,發現香港青年的快樂程度在亞洲排名尾三,他們不快樂的原因多來自金錢和前途不明朗。有關注青年牧民的教徒呼籲社會為青年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屬下分會「浩洋青年商會」八月十日發表「亞洲青年100快樂指數」,調查員五月至八月從香港、澳門、中山、寧夏、台灣、新加坡、泰國、澳洲及馬來西亞等地,收集十八至四十歲青年共一千一百零一份問卷,發現受訪青年的快樂指數排名,香港只比馬來西亞及澳門略高,在十個地區中排尾三,台灣青年則居榜首;若以七至八分為快樂標準的話,逾四成本地青少年活得不快樂。
調查機構認為,若要建立一個快樂社區,政府及社會除發展可持續經濟發展外,亦必須多花精神及資源,教育巿民如何促進家庭及各種人際關係,並提供明朗的社會流動階梯。
上述調查顯示,相比其他亞洲城市,本地受訪者多受財務問題困擾而致不快樂,兩成受訪者覺得對前途感覺憂慮是壓力來源,其次為工作/學業壓力大及生活質素下降(一成九);兩成一受訪者認為,與家庭關係相處融洽為最重要,其次是保持身體健康(一成三)。
天主教徒,明愛社工曾凱倫八月十四日對本報說,真正的快樂來自人際關係上的滿足,他鼓勵青年注重與人的交往,同時亦要警覺到考試制度的束縛。曾氏本身是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委員。
他說快樂來自人與人的交往,若青年盲目追求物質,或會以物質去填補因人際關係疏離而帶來的不快。「金錢只能購買娛樂,卻買不到快樂。」他說。
對於上述調查發現香港青年因前途而受壓,他指香港教育的考試制度令學生以考試為先,「使青年認為除了入讀大學,就沒有其他出路」,令部分青年不願投身缺人的工業及技術行業,卻又無法升讀大學,造成社會失衡。
談到社會結構影響青年發展,天主教新聞傳播學者馮應謙教授八月十四日說,社會須為青年提供更多發展機會,才能讓他們看到前景。
他指大學畢業生工資水平比上一代低,對現況懷有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不滿當前社會結構。他說青年的不快樂未必來自大眾媒體的標籤,朋輩影響和實際困難影響更深。
他說不少青年如上述調查所指,因社會流動程度減低而失望,他指措施上的補助和津貼無助解決問題,「這不只讓青年不開心,也令很多香港人不開心」,當局須透過政策去改善社會結構。(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