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失落中尋找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常常聽到人要「棄舊擁新」;因此,坊間便出現了不少「二手店」。但是,人在這捨棄而又擁有的過程中,他們是否快樂?他們是否真的需要這些新的擁有。在普世青年節期間, 青年們最常見的活動是交換禮物、紀念品;而最熱切的便是交換彼此的團衣! 在今夏的世青節,我便遇上了一位立陶宛的青年,他表達了對我身上所穿的團衣的渴望;因此,我們二話不說地,便互相脫下團衣,彼此交換!他在穿上了這件他不太合身的團衣時,內心的喜悅實在不是筆墨可以形容。其實,重點並不在於擁有一件團衣,而是在這相互交換的真性情中,流露出彼此的互愛。若然,「棄舊擁新」或許不能給與我們真正的喜樂;那麼,當我們在失去後而能重新擁有時,內心必定能充滿愉悅!
在本主日福音的開始,法利塞人及經師對主耶穌所做的事發出怨言: 「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十五2),耶穌並沒有直接回應他們,反而向他們講了這個牧人與亡羊的比喻。主耶穌希望祂的聽眾能從一位牧人的角色作反省;當然,牧人的角色亦未必完全正面。因為,牧人當中除了那些善盡本分、稱職的牧人外,還有一些是不負責任、作惡的牧人。正如,聖經作者在聖詠集中,稱讚這些善牧: 「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詠廿三1);同時他們也對那些不稱職的牧人作出指責:「禍哉以色列的牧者!你們只知牧養自己;牧人豈不應該牧養羊群?」(則卅四2)故此, 主耶穌在比喻中指出:牧人是否應該放下那九十九隻羊而去尋找那遺失了的一隻?藉此反映出天主對人類的奢愛:「看,我要親自去尋找我的羊, 我要親自照顧我的羊… 失落的,我要尋找;迷路的,我要領回;受傷的, 我要包紮; 病弱的,我要療養;肥胖和強壯的,我要看守;我要按正義牧放他們」( 則卅四11 — 16 ) 。然而,在這個比喻中, 不單這位找到亡羊的牧人感到喜樂,他亦邀請友好及鄰人分享他的喜樂: 「你們與我同樂罷 !因為我那隻遺失了的羊,又找到了」(路十五6)。主耶穌藉著比喻向當時的人隱喻這隻亡羊就是那些罪人, 他們的悔改實在值得慶祝!
那麼,我們如何看待一位面對挑戰的近人?一位戒毒者、一位囚友、一位從事不當工作的人? 你可能認為他們是壞人、是不可接近; 但是,我們會否給與他們一個更新的機會,讓他們在眾人的接納下度新生。曾有一位青年參與「薄餅派對—基層飯局」時,被安排與一位釋囚交談。他原先以為自己沒有甚麼可與他溝通,因為他認為彼此是屬於兩個不同世界的人; 但是當他靜聽這位朋友分享他的過去時,他深受感動,他體會到幸福並非必然的,是需要我們努力爭取!當他看到這位朋友為重生而悔改時,他內心亦充滿喜悅。他雖然未能具體地向這位朋友傳福音,但他卻分享了福音中「亡羊的比喻」 !
然而,比喻中為何選擇九十九與一的比例?事實上,這是有關古代羅馬點算數字的習慣。在古代,以手指數數是十分流行的;而他們是以左手數至兩位數字,即九十九為終極。當數至三位數字時,他們便以右手。同時, 當時的文化是著重右手的;故此,他們為把右手置於一位較優越的位置。那隻遺失了的羊改變了整個現實;因為,它的尋回,使羊群的數目,由九十九變為一百。如此,在左方的九十九隻亦會藉此而轉變為在右方的一百隻;從而得到改變後的恩寵。因為,當遺失了的被尋回時,整個團體便趨向圓滿。
從這個遠古的習慣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因被接納而得到提升的可能,及因此而來的喜樂。這份盼望得以完成, 使人得到真正的愉悅。由此,我們可以深入地反思生命中悔改皈依的重要。從「亡羊的比喻」中,我們經驗的是一份外在的尋找;然而,在「失錢的比喻」中強調的卻是內在的搜尋:「打掃房屋、細心尋找,直到找著呢?」(路十五8)如此,我們生命的皈依並不單憑外在的改變,仍需內在心靈的徹底悔改相互配合才能成事。因此,不要放棄每一個悔改更新的機會,也不要輕視一位改過自新的近人:「我告訴你們: 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主的使者前, 也是這樣歡樂」(路十五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