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超性三德的代價
曾看過一篇有關聖師聖文德主教所寫的《靈魂走向天主的旅程》(原文: Itinerarium Mentis in Deum)導讀, 說到人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與天主契合,因此天主給了人三個超性的德行,即信德、望德及愛德。這是上主對人的恩賜,是天主的禮物。雖然是天主給人的恩寵,是白白的施與,可是我們有時候覺得力不從心,對實踐這三德總是不知從何入手。
一篇學術文章提及:「德」乃「心之未發者」,而德性便指這種人稟自於天而存於內心而未發的本質, 吾人必須通過道德實踐的過程,才能真正認識並理解這種內存於心之人性本質。
在之前所提及的那篇導讀中,作者提到信德可定義為對承擔風險的意願;望德則為對承受痛苦、挫折及不安的痛楚的意願;而愛德則是對承諾及持守善待自己及他人,以及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近人的意願。固此, 要實踐天主給我們這三種超性的德行,那就要問自己有否這些意願,有了意願,那就必須付出相對的代價, 去承受天主給我們的恩賜。
信德:有一次,一位修女在學習祭衣房工作,其中一項是在朝拜聖體後收回聖體入聖體櫃。她在首次負責這任務時,有修女投訴說她步行得太慢,便向舊的負責人投訴。可幸的是,這位舊負責人說:「她有她的節奏,而且她也不是過分的慢,程序也沒有出錯,且禮儀氣氛也很好,那麼快慢真的那麼重要嗎?」人總是喜愛「我的」東西,舊有的、固有的,因為習慣了,且是可行及成功的,不會打擾我們內心的安逸,你稍有點兒分別,他們還振振有詞說你在破壞整體的美。這樣我想起路加福音中所說: 「⋯⋯也沒有人喝著陳酒,願意喝新酒的,因為他說:還是舊的好」(路五39)。要實踐信德,代價就是要突破一些界限,一些「我的」、舊的、固有的界限,好能保持對話及開放, 然而又有多少人願意冒這個險?
望德:若人總是相信自己的思想、固有的思考模式,跳不出自我框架,那麼沒有望德可談。因為這些人只會過分自我批評,又或是責罵別人的愚昧,以盡快解決眼前的困難及挫折,將痛苦除去,這才叫「積極」。可是他們看不到那超越自我的境界, 因為不現實,也沒有太大可能,也看不到在痛苦的經驗中的成長的可能性,或是在失敗中的人生道理。望德的代價,就是在痛苦中仍然有堅持信念,仍然持守上主給我們的許諾,勇敢地接受及面對痛苦的意願。
至於愛德,重點在於有否意願去持守善待自己及他人的承諾,其中的代價必然是受苦。人喜歡比較,喜歡講究,且怕「蝕底」,所以「愛」都會很講究。凡不是出於自願,出於心底裡的動力與渴望,都不是愛。真正的愛包容一切缺點,包容一切錯誤。包容並不等於認同,但等於尊敬你為天主的受造物。
信望愛三德,互相影響,互相交流,缺了其中一德,其餘的都不能實踐。因此我們要祈求天主,給我們無比的忍耐,使我們能堅持到底,因為我們行祂的道路時,常常在意願上跌倒。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譚永明和黄漱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