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會選舉與教友培育

期數
3787
刊登日期
2016.09.16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9 月 18 日

立法會選舉九月四日結束, 逾二百二十萬選民投票,創下回歸後最高的五成八投票率,好些票站更出現長長的投票人龍,這都反映了香港人熱心社會事務,關心香港的政治前途。

選舉結果是,三份一議員屬新當選,其中包括本土自決人士,他們代表著放棄舊有倡議方式的一群,尤其希望打破困局。

擁護他們的選民或不只滿足於選舉代議士,同時希望親手改變社區,於是衍生許多民間自發行動,由參與者共同討論行動方向,不再局限於傳統政團由上而下的帶領。這反映民間正尋求新的方式去建設社會。

在此我們亦關心選舉前後出現的一些暴力問題,當事人或表示在壓力下被迫棄選,又或遭受暴力威脅,當局應予正視。

回說今屆選舉結果,它給教會甚麼啟迪?這種著重參與的社會行動模式,意味著關社培育需要花上多一些心思。現今青年期望與培育者並肩行動並反思信仰,一如雨傘運動前教會有份參與的「普選商討日」,培育者可據此經驗,思考如何與新生代商討關社課題。

以上轉變,源於青年在近代社會轉型下遭受衝擊。梵二大公會議的《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辨識了這時代徵兆,點出思想及社會體系的演變令人感到疑惑,尤其影響青年。憲章指出: 「他們多次失卻耐心,並感到焦急,而不惜起來反抗。他們由於意識到自身在社會生活內的重要性,而急欲參與社會工作。因此,往往為人父母及負責教育者,在執行其任務時,日益感到困難。」(7) 

面對此社會轉變,憲章積極肯定教會的培育角色,重申必須「宣揚福音真理,並通過其教義及其信友所立的榜樣,而照耀人生的每一角落。教會尊重並贊助國民的政治自由和政治責任」(76)。而於當前樹立榜樣,靠的是一起同行。

新生代的群眾運動未有忽略公義幅度,是以在土地發展、退休保障芸芸切身議題之中,教會須提醒青年加倍關心最受忽略的一群。

對於維護社會公益,民間著眼於守住立法會的否決權,但社會愈趨貧富懸殊之際,議員更有責任去推動政府善用資源扶助貧苦。儘管議員私人議案沒有約束力,分組點票機制亦易於抹煞民生議案,但議員仍能透過監督施政及帶動輿論,促進公益。

教會透過培育工作去提升信徒的關社熱忱,能間接促使從政者回應社會上關心弱小的呼聲。至於教會該如何推廣社會訓導, 則值得牧者和培育人員認真思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