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祈禱
教宗方濟各在不同的場合中會邀請教友為他祈禱。我們天主教教徒常常在團聚或與人接觸時說「我為你祈禱」或「我們為⋯⋯祈禱」。不過,有些人批評我們只會祈禱卻沒有具體行動。有些非信徒更斷言「我為你祈禱!」這句話比粗口更難聽。
作為天主教徒,我們需要再次反思甚麼是祈禱。
在聖經中,我們可能會把瑪爾大及瑪利亞兩姊妹在接待耶穌時的表現兩極化。瑪爾大被視為行動派,瑪利亞則是祈禱派。而我們可能會認為祈禱派才是典範,因為耶穌說:「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參路十38-42)不過,我們也不要忘記聖雅各伯的提醒:「信德沒有行為是死的。」(參雅二26)
為天主教教友,我們相信天主是人類的主宰, 祂掌管人類的歷史及一切,祂在我們當中,繼續照顧我們。祂也邀請我們與祂一起創造世界,編寫人類的歷史。因此,祈禱並不應只是「口頭襌」或「口號」。祈禱是讓我們再次走近天主去聆聽祂的說話;辨識祂對人類的計劃;重新確定哪些價值需要保守;衡量我們在此時此刻應該做及可以做的事;並祈求聖神的帶領,以行動建設一個合乎天主意願,並為人類帶來更幸福生活的社會。一如初期教會的宗徒,在耶穌復活升天後,他們聚在一起祈禱,等待聖神降臨。之後,他們跑到不同的地方去宣講,去驅魔治病,以言行去做見證,甚至為信仰而殉道。(參宗第2, 3及13章)
祈禱包含了「我關心,我有份參與」的意思。例如:我為教宗祈禱,意即我求天主助佑他,而我也會更深入認識他,留意他的事情、傳授他的教導,必要時在自己的崗位上保護他。又如我為世界和平祈禱,意即我求天主改變當權者的心,而我也會學習多聆聽,改善自己的壞脾氣,聯合其他人一起推動和平等。當我為某病人祈禱時,我祈求天主給他力量去面對病痛,同時,我會去慰問他,盡力在精神及財物上去支持他。
為我們,沒有經過祈禱辨識的行動往往只是即時反應(reaction),是出於個人情緒或只是一時衝動的反應,並不能持久。沒有行動的祈禱,可能只是一種逃避的方式及藉口(retreating action),並沒有善用天主給人的智慧改變世界。經過祈禱後才作出的行動是反思的行動(reflecting action),具有天主的助佑及個人的能力,是可以對抗及消滅邪惡世界的最大力量。
祈禱⋯⋯是來自天主的祝福,加上我們愛德的行動。
- 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譚永明和黄漱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