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亢龍有悔
許多書愛在「天人合一」裡做文章,讚許我們有人文氣質充沛的文化, 但我們的文化古來便發明了「絕地天通」,這也與黃帝神話的出現有關。在這之前,神界和人界可自由來往,但黃帝打敗蚩尤後,其子顓頊一登位,便命重、黎托天壓地拉開距離,並把天門關上。這故事其實說的是,從此天意的解釋權是皇家專利。難怪在最富中國特色的時段,全國只容許一個腦袋在運作。
黃帝顯然是較晚出的神話,是順應一統天下後要樹立普世威權的新的族群想像。毫不奇怪,龍的想像也必在其中推波助瀾。《山海經·大荒東經》說:「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其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由新石器到青銅時代,幅員廣闊的中土,各部族的原始心靈創造過許多千奇百怪的神異爬行動物, 其後好古者一概以「龍族」稱之(其實原來的創造者未必以之為龍),夔是其中的一種,常見於青銅禮器。由是,傳說中溝通神人兩界的龍便成了令黃帝威震天下的神獸。《史記·封禪書》說:「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龍由是便成了皇帝登天的專用交通工具,以後皇帝駕崩,便叫龍馭上賓。也於是,後世的皇者,便紛紛給追加了許多龍種傳說,如黃帝生而能言,龍顏; 《史記•高祖本紀》說「劉媼遇蛟龍而有身」, 生了劉邦;連孔子也有「叔梁紇與徵在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的傳奇。
龍是神話動物。神話和神話動物,其實都是人間遊戲規則的反照。儒家鄙視神話,看似務實,但本來的神話被趕盡殺絕,卻生出更荒唐的神話,即把皇權膨脹打扮作至高無上的神話。龍是在宋朝定形而在明代成為至尊的,這也是龍正式成為皇袍專用圖案,尋常百姓不得染指的時候。在宋明兩朝,龍紋的使用還不至無所不用其極。龍這圖案到清代成了無處不在的東西,從歷史上看,它最輝煌的日子其實是在異族統治,集中國文化最老土、最保守、最專制、讀書人也普遍最沒骨頭的清代。而即使在龍紋最氾濫的清代,亦只有皇家才以為自己是龍種。以往的舊文獻中,說龍如何威風者比比皆是,但說龍是漢人的集體祖先,卻鮮有所聞。
族群是想像中的共同體,其主流的想像當然常是有充分話語權的主宰者們的想像,並且作為全社會和歷史的想像來推銷,而若一個世道長年以來並無獨立人格者作不同路向的思考,官家神話便變成全民神話。歷史上的神話能流傳,能發揚光大,可看作是群體世代經驗的總結。可總結成這樣,也可總結成那樣,但即使最好的總結,也免不了由一種傾向掩蓋著另一種傾向。龍上天能飛,入水能遊,這遨翔九極,俯瞰世間萬物的氣度,不錯最能形容中國人的意氣風發,但事情總有兩面,在好些時候,可能不過是人們腦袋自我膨脹的意象。《周易》說「亢龍有悔」,意味深長。(說龍• 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