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行】後僱者的心情
不經不覺間,我已領洗了差不多二十年。還記得領洗之初,讀到今個主日福音時,都與那些抱怨家主的工人一樣,覺得這個葡萄園主人好不奇怪,為何他給甚麼時候來園內工作的僱工都是相同的工錢呢?這樣對先僱的工人不是很不公平嗎?
隨年月過去,人生經歷漸豐,重看這篇福音,自有更多感悟,更能體會家主對那些愈後才僱用的工人的憐恤之情。曾經失業的人,或者都與我一樣,一旦待業日久,手停口停,時刻受那種不知何年何月才可重新獲聘的焦急、迷惘、無奈和不安所煎熬。縱然先僱的工人抱怨整天因工受苦受熱,但至少他們心中也因早知辛勞過後必有回報而存有一絲的安穩。
從信仰幅度看,葡萄園主人就是天主,僱工就是有份建設人間天國的教友們,我們的工作就是行善工、愛主愛人。很多人會讚賞天主這個園主宅心仁厚,但對於愈後才皈依上主行善工者的心路,我們又有多少認識?不論是教友與否,我都聽過相類的論調:只要死前受洗,那些壞人即使之前如何十惡不赦,都可一筆勾銷上天堂,你看有多「着數」!
世事、人心果真如此簡單?
先不要探究當惡人意識到自己長期活於罪惡中,內心會有多痛苦和掙扎;單從願意認罪這一點來看,即使是一個普通人,若然犯了錯,真的人人都可以誠心懺悔嗎?捫心自問,教友當中又有多少人能時常辦告解呢?當中涉及的是個人的自尊心,自尊心的強弱視乎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愈高的人,自尊心愈低,而自我價值的建立和高低,則取決於成長期中有多少被愛的經驗。
每個人心底都有向善、做好(being good)的特質,因為我們都是上主依照祂美善的肖像所創造的。自從當上媽媽後,我對這份做好以至犯錯後的心情,感受尤深。回想女兒仍未滿兩歲,已略懂周遭所發生的事情及別人對她的看法。每當她「曳曳」,她反而要我親親,這與我們常說「要做好才會得到愛惜」的情形完全相反。幾經觀察和思索,我以為這是源於人渴望被愛的天性,因為她年幼,沒太多心理包袱,可以輕易地將原始渴求表露出來:她自知不夠好,很是害怕,怕會因此失去至親的寵愛,故在心靈最脆弱的時刻,更需要父母的肯定。當我願意接納她,她就可以放心去玩,下次再「曳曳」的機會或程度亦減輕了。
對我們成年人來說,尤其那些自我價值不高者,愈難過自尊心一關,要「認衰」、認錯談何容易!另有些人則過於罪己,內心時常充滿罪疚感(這也關乎自我價值低、一直活於「我不夠好」的自責中),像某位神長所說,沉重的罪疚感足以拖垮一個人,令人得不到上主的平安與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