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愈發展 愈貧窮?
記得讀大學時, 第一次上經濟學,學的就是邊際效用遞減率(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其實道理很簡單,即如吃飯一樣,很肚餓的人吃第一碗飯會非常滿足,吃第二碗也很高興,但到第三、第四、第五碗時所得的滿足和喜悅已經愈來愈少,甚至出現反效果了。我們再把這理論引伸到整個社會, 窮人如果得到一點點資助,就會興高采烈,而對那些家財萬貫的富豪來說,拿走一萬幾千等如九牛一毛,損失的喜悅,微乎其微,但得到的低下階層就會異常開心,那麼從整個社會角度來看,從有錢人的收入中挪取一部份轉移到低收入人士,最終社會的整體滿足是有所增加的,因此亦可以這理論來支持財富再分配的做法,所以財富再分配不單單是支援草根階層的公益行為,對整個社會也有正面意義,會增加社會的滿足、和諧及團結,背後的政治社會意義,異常重大。當然更不用說慈善和積德等心理效應,即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又或者是教會所說的施比受更有福等。
也許有人說,財富再分配就是福利主義,是民粹,最終只會養懶人,拖垮經濟發展,現今西方國家福利主義的困局就是最好的例子。可是以香港目前的情況來和西方國家相比,未免牽強。從現在發展到所謂福利主義仍有很遠距離, 每種制度都難免會有人鑽空子,但也不能因此忽略很多因弱勢而處於困境的人,就如《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所說的:「目前盛行的模式裡,只以成就和自力為重,所投放的資源並不相似要幫助緩慢、弱勢或天資不高的人,使他們在生命中有上進的機會。」(196節)而且今日我們面對的不是福利主義氾濫,而是逆向財富再分配。
回到上述的理論,如果要從飢餓的人口中把僅有的一碗飯拿走,卻送給肚滿腸肥的富人,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香港貧富懸殊嚴重,是已發展地區的第一位,年輕人更是最受影響的一群,有調查顯示貧富差距對入讀大學有立竿見影的效應。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進行多次量寬,香港在聯繫匯率影響下,利息一直低迷,原意是希望低息可以刺激投資和消費,但結果是大量游資用作炒賣, 樓價不斷上升,而實質經濟增長不多。貧富懸殊更為嚴峻,樓價動輒每呎萬多元,與每月工資中位數相差不遠,但工資是人們勞力艱苦賺來,資產擁有者卻予人坐地分肥、不勞而獲的感覺,這樣社會怎會不嚴重撕裂?這是否長期經濟發展所期望達到的呢?這情況也非香港獨有,早前在杭州舉行的G20會議, 結論也強調要推動包容式發展,讓經濟成果惠及全球,就是要使更多人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明顯是回應世界性的貧富對比形勢。現時香港飽受政治問題困擾,但背後的經濟因素,實不言而喻,政治問題政治解決,但經濟問題也以政治解決就非常麻煩了,現今是否應認真思考財富再分配的問題呢?
-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