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與社會倫理

期數
3788
刊登日期
2016.09.23
作者
夏其龍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9 月 25 日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本皇軍攻入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時,恩主教雖然身為意大利人,而當時意大利與日本及德國也組成軸心國,野心勃勃要征服世界,但他作為香港、寶安、惠陽、海豐、陸豐等地的主教,卻建議成立「公教愛國會」,以祈禱、齋戒、幫助紅十字會及聽從地方當局命令作為救國的方法,避免淪為亡國奴。

恩主教的行動事隔八十年後,香港回歸已接近二十個年頭,年輕一代的身份認同卻成了執政的棘手問題。政府本來要以「國民教育」引導新一代回歸的心態,卻引起了極大反彈而告吹。由於以「一國兩制」作為根基的《基本法》有著五十年的期限,令一批身為將來的持份者的年輕一代,對現時執權的長輩並不信任,以為他們都是無能和無心為他們將來的幸福著想。

但是,國民與國家的關係是人民幸福生活和維持社會安定的重要課題,因為其中包括了權力與權利、感情與理性、事實與期望、保護與尊重等內容,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

自十九世紀以來世界面對意識形態陣營的對壘、兩次世界大戰、強權滅族、勞資問題、貧富懸殊的處境及生態蹂躪等,教會早已從信仰角度提出質疑︰質疑人類以科技征服大自然的心態及勞役大自然的行為,已傷害了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進而影響了人類之間的和諧。

教會在近二千年歷史中,眼見各朝代的更替和各種類型國家的興亡,對時局的變異、對人民的福祉及青年人的思維極為關注。一方面,教會基於信仰的緣故,對世界、生命及人類的宗教,一向有固定的看法;另一方面,出於對人類的關懷,教會對影響人類幸福的社會問題和生態問題也十分注重。此外,教會對屬於社會倫理範疇的事情和教會的訓導,一方面著意以理性的角度分析問題並尋找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亦基於信仰,對社會問題有既定的立場,尤其在維護弱勢社群方面最為明顯。

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從研究的角度盡力了解教會訓導的智慧,並配合香港的實際情況,研發出一套適合天主教學校針對國情教育應用的教材、教學策略及教育理念。香港教區的學校已多年來推行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即生命、家庭、愛德、義德、真理),這正是天主教社會倫理(天社倫)的根基。當我們以知、情、意、行的教學步驟與天主教社會倫理的步驟(即着重由信仰引出的價值,再培養態度及達至行為)作比較時,發覺兩者並不是背道而馳的。

自去年十月起至今年的五月, 共有六十一間天主教小學,一百六十位教師,用了八個月參與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舉辦的師資培訓課程,當中大部份參與學校的校長也旁聽了天社倫的理論部份,因此,他們都可以是在教育上推行天主教社會訓導的積極份子。

九月份新的學年開始,各位校長、主任和教師們也將忙於策劃新學年的教學安排,希望曾參與課程的學校,認真考慮將天社論的教學策略引入學校,帶出天主教學校辦學的精神。

 

  • 天主教社會倫理與教學系列 四之一
  • 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供稿,作者夏其龍神父為該中心主任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