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永遠的青年牧民工作者

期數
3789
刊登日期
2016.09.30
作者
蕭婉雯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0 月 02 日

預科才領洗的我,在大學時期在天主教大專聯會及KATSO所經驗的那四年信仰生活,完全的改善了我對人、事、物的看法和價值觀。一直希望成為外展社工,但畢業那年參加了普世青年節後,聽到天主的召叫,便毅然開始了在學校任職牧民工作者。

入職初期,只能在活動中認識學生,與他們午膳,了解他們的生活。在那跌跌碰碰的日子, 探索青年人的需要和青年牧民的本質,同時也不斷學習信仰的知識。漸漸地我明白每位青年人也一樣,需要愛和關心。學生未必會出現極端的行為,有時他們即使只欠欠功課、上課伏案、多口、遲到等,卻已成為老師眼中十惡不赦的壞學生,但他們仍需要我們的關注,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秘密、擔憂與故事,需要成人的尊重、關愛、聆聽與同行。

在我完結首年牧民工作後, 我開始明白到我的工作、生活和信仰是不能分割的,如果我的心不在天主處,又怎能帶領我的學生與主相遇呢?反而,我希望在宗教活動以外的時間陪伴和認識學生,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價值和認識真理。

在牧民的關係中,最重要的不是牧民工作者幫到學生甚麼, 而是他們讓學生經驗和明白到天主在生命中的臨在與同行。學生不需要被指責,只需要被明白、被肯定,需要在黑暗中的明燈, 指引他們甚麼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後來我轉職為教師,希望以公教老師的言教身教,在教學上、活動中、禮儀裏,讓學生學習如何去愛生命、愛家庭,認識真理,實踐公義,與貧窮弱小者同行。

暑假時,一位中六剛畢業的同學寫信給我說:「你的課堂上包含了平等、尊重、愛的元素;教人建立平等意識:無論是對六四的感悟,還是其他爭取民主事件,教我們爭取人生而有之的權利;教人尊重:在同學吵鬧中,你只會微笑不說話;教人愛:教學中不斷展示自己如何熱愛生活,愛耶穌、愛他人。或者生命真的影響生命——點點滴滴,潛移默化。我相信,是教育讓我更加勇敢,甚至持續勇敢。所說的教育,並不是課堂上老師在黑板上抄下的知識。是人,感染著人。」

教育政策朝令夕改,在工作前景不明之際,公教教師和牧民工作同工們都需要一起繼續祈求上主的保守和帶領。即使在忙碌的教學工作中,或是埋首在煩悶的行政文件時,也永遠把學生作為優先的選擇;在各式各樣的校園生活中,讓學生認識到天主。

我相信「他沒有留下我獨自一個,因為我常作他所喜悅的事。」(若八29 ) 

  • 作者蕭婉雯在學時任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議長,畢業後任學校牧民工作者。現職教師,同時為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委員╱「青領友」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