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社會倫理的方法與價值傳遞

期數
3789
刊登日期
2016.09.30
作者
阮美賢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0 月 02 日

基於過去參與社會意識培育和教學的經驗,筆者一直深信天主教社會訓導與天主教徒身份和教會使命本應是不能分割的,它使人認識倫理秩序,願意與他人一起尋求真理和爭取公義,令現世事務福音化和更合乎人性。而且,社會訓導的原則和價值, 如人性尊嚴、大眾公益、團體關懷等,與一些普世價值甚為接近,能與非教會人士和團體合作。

然而,不少教友和天主教學校的同工對社會訓導的主要原則和內容認識不多,即使認識了,亦不代表可以輕易以它作為倫理判斷的準則和將之實踐出來,特別是浸淫在資本主義社會愈久,愈多經濟負擔,加上個人經驗所限,愈難跳出主流文化和其價值觀。那麼,甚麼方法可以更有效落實社會訓導的原則內容?天主教培育和教育機構可以如何傳遞社會訓導的價值,令教友和學生有所覺悟和轉化? 

自去年底開始,天主教研究中心為天主教小學的教育工作者舉辦天主教社會倫理培訓課程,為的是讓他們更能善用教會社會倫理的資源,讓學生自小認識相關價值。筆者參與了該師資培訓計劃的籌劃工作,並到了一些學校觀課,看教師如何運用研究中心提供的教材教授社會倫理及與國情相關的議題,與教師和學生訪談, 以下是就社會倫理的方法和價值傳遞方面的初步反省。

在亞洲天主教教會中,有關社會倫理的實踐一般採用「社會分析」或「牧民循環」方法,當中四個步驟包括生活體驗或經驗、社會分析、信仰反省和牧民行動。該方法包括理性認知、感性投入, 以及具體行動。 

應用在小學教育上,這些元素經過調適亦可適當地融入教學程序中, 而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設計的教學策略和各種教材亦可體現這些元素,既重視信仰價值,亦透過培養態度達致行為。

例如學生未必能親身接觸弱勢社群,但可以透過分享真實故事或觀看影片,由個別事例入手,投入當事人的處境中。此外, 亦可透過一些設計圖片或漫畫,形象化地了解過份的財富不均、資源分配或環境遭受破壞等社會現象,從而思考問題的根源。為了將抽象的原則化為可掌握的價值態度,可以透過故事、遊戲或日常生活的例子說明。在行動回應上,同學可發揮想像力,試想想如果他們是政府或僱主等有權力人士,他們會如何對待工人╲人民。此外,考慮到不少學生和教師都不是教友,我們建議同時教授天主教價值和普世價值,並指出當中的分別,以非灌輸式的方法讓學生認識、討論和辨別這些原則價值,有試教的教師更加入了靜默反思的元素,讓學生有空間深思。 

這套教學方法能夠配合美德的培育,尤其在小學推行社會倫理培育時,因為天主教德行倫理同時著重知性、感性和行為三個幅度,而且,性格和性情培育亦是大部份小學所著重的。以德行倫理的方法去處理社會倫理,同時著重培育學生的社會美德(如尊重、關懷、慷慨、責任感、正義感等)和明智美德(多角度思考、細心分析、謹慎判斷和決定),期望做到知識、價值、技能並重。

德行倫理亦著重參與和持之以恆的實踐練習,而不是單向灌輸, 讓學生在探究、分析、辨別、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出各種美德和思考分辨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和活動中宜提供空間讓學生參與討論、思考、分析,並提供現實例子讓學生了解有關事件對人的影響,以及讓學生思考自己可以作出的實踐行動。此外, 德行倫理著重學習榜樣,若教師在掌握了天主教倫理價值和普世價值後,能以言以行教導學生,定能更容易傳遞相關的價值和態度。

•作者阮美賢博士為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研究員
•天主教社會倫理與教學系列四之二╲天主教研究中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