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友總會會長黎育輝

期數
3790
刊登日期
2016.10.07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0 月 09 日

(本報特稿)宗座平信徒委員會最近重組,委員黎育輝因而卸任此職務,回顧過往十五年的任期,她指會議能拉近各地教會的關係,並鼓勵成員在所屬教會推動福傳使命。

宗座平信徒委員會由不同地區的平信徒領袖、教廷神長及專家所組成,每年開會討論當前福傳及教友職務議題。隨著最後一屆全體大會於剛過去的六月在羅馬舉行,該委員會九月與宗座家庭委員會和宗座生命科學院合併,組成「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

教友總會會長黎育輝早年擔任北角聖猶達堂堂區牧民議會會長,她從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夜神課程畢業後,出任教友總會幹事。她早前向本報分享平信徒委員會的經驗。

宗座平信徒委員會的職務對你有甚麼意義?

我二○○○年代表教友總會參與教廷的千禧年教友大會後,○二年獲教宗三次委為宗座平信徒委員會成員,每次任期五年,期間參與了多個會議。

我在會議上代表香港以至中國(的教徒)發言,三位教宗於訓勉中也表示很關心中國教會,而我每次都會請教宗為香港以至整個中國祈禱。

過往的會議不斷拉近普世教會與地方教會的關係,教我慶幸;而其他地區代表所分享的困難與挑戰——傳媒少有報導的宗教衝突與迫害——讓我更珍惜香港的信仰生活。

每次會議所分享的信息,都是我們服務教會的強心針:教宗的訓勉加強了普世教會的團結,大會信息亦對本地福傳及培育工作有幫助。會議提醒信友履行福傳使命,尤其是教宗方濟各上任後的三次會議中貫徹走出堂區、親近窮人的信息。

請談談宗座徒平信徒委員會的會議信息。香港教會應怎樣回應這些處境?

早期會議主要探討聖事,如聖體聖事;自本篤十六世上任後,委員會開始推出一些獨特的福傳題目,如「現代人如何看天主」;近年的題目更著力回應當前需要,如「在大城市中與天主相遇」。

為我印象較深刻的是「重新發現堂區」——大會強調堂區當成為地區的明燈,堂區成員要思考,地區人士是否也認識堂區?堂區有否因應地區需要而扮演獨特角色?這讓我思考到應如何在香港這繁榮都市內,再多走一步,讓人接觸天主?

教友總會的課程亦因此涉獵福傳,教授福傳技巧之餘更強調內在的福傳精神。若教友未深入體驗福傳的意義,難免把責任交托別人、僅僅停留於平日以身作則這層次,但他們實則可主動出擊。整體而言,心態比技巧更重要,他們須認定這是迫切的事。既然基督信仰這麼好,為何仍收藏心中?而從內在燃點心火,才能走出一步。

在香港這個富裕的城市,福傳應著重於心靈關顧,有傳道員反映,人們慕道多出於心靈上的渴求,或因親友介紹信仰。以往的「麪粉教友」有其社會背景,現在我們不能只看物質,須關心別人內心。

基基團信仰小團體(基基團)關顧心靈方面做得更好,堂區成立基基團,而基基團本身亦有聯會。現代人心靈空虛,在教會內卻能夠找回存在感。團體內需要有聯誼,並要作有系統的研經,也要福傳。而作為關顧他們的培育者須作好身心準備,不時更新自己,自我培育。

請分享你在教友總會的經驗。

我八十年代擔任北角聖猶達堂堂區牧民議會會長,修讀夜神課程後應邀參與教友總會。起初要適應總會與堂區服務的不同,例如要應付大型活動、策劃時兼顧更多層面,我亦因此擴闊了視野。

另一樣不同的是要舉辦街頭福傳活動,因為堂區少有這經驗。教總相信此舉可以直接讓人認識福音,但其中所遇到的困難,包括部份教友比較謙虛沉實,較難向受眾帶出信息。故此要有良好的培育與經驗,才能鼓勵他們持續參與。

你怎樣看香港的教友職務與福傳發展?
如何再上一層樓?

教友職務的福傳使命來自領洗與聖神恩典,特別要照顧團體內的需要。在香港,非常務送聖體員及善別小組內各項職務,於過去十多年的發展尤為突出,其中善別小組陪伴亡者家屬,體現出福傳工作中的關懷。

然而,都市人愈來愈忙碌,教友履行的職務也愈加困難,相對令照顧家庭的時間減少,因此家庭的支持很重要。

我們在福傳的過程要留意的是,資訊傳遞速度快雖有助福傳,但當提防人際關係因科技而疏離;講求節奏快速亦減少了人的耐性,三分鐘福傳短片已算很長,我作為觀眾、讀者亦希望媒體能更快帶出重點。綜觀現況,教區機構頗能善用Youtube等新媒體。

而帶動福傳工作時,教友領袖須要具備知識、心靈或靈修、社交、領導等幾方面的能力,如缺少一方面則難以應付職務,故此需不斷為此接受培育。(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