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制關注組評論:
「袋住先」的荒謬
「袋住先」的基本假設是有進帳,取得多少就多少。可惜,人大為普選特首設下的框架,在民主程度上是倒退,香港巿民是向中央「倒貼民主」,根本上不存在著袋了多少的問題。袋的話,是袋負數。
人大的三重框架,沒有「日落」條款,港人憑甚麼相信中央會一步一步鬆綁?反而,越趨苛刻才是它一貫的做法。首先,九十年代始,共產主義在國際已不受歡迎,中共在它口中「亡黨亡國」的恐懼下,以控制人民、打壓異己、維穩及壟斷言論去維持管治,對香港不可能偏離這大方向。其次,中央及人大自回歸前已試圖用行政手段阻撓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賦予香港的民主未來,包括組織臨立會;○四年把政改三步曲擴大至五部曲;同年亦否定○七年實行普選;○八年保障立法局功能組別議席佔半;一四年連落三閘等。未來的人大有可能冒推翻今天人大設限的風險嗎?所謂「袋住先」,日後好處陸續有來,今天的方案並不是終極版本等等,完全是麻醉港人的奢望。
香港人拒絕政改方案(在立法局否決)會有甚麼後果?中央及土共已威嚇,謂雙輸的局面會導致香港經濟淪陷,與祖國關係決裂云云。我們的分析是,無論接納方案與否,香港人都輸,民主政制不會落實。只不過,今天否決的話,還多少有點尊嚴,不必被摧殘後仍叩頭多謝。否決的好處包括:第一,拒絕給予被欽點的特首認受性及公信力,日後抗爭的立足點更穩固。第二,民主陣營大可收拾心情,縮窄彼此間的政治光譜,凝聚力量,捍衛香港的價值。第三,中央只輸一點國際面子,為它並不重要,沒有實質損失;但香港難於管治的局面,為它也沒有好處。
以上預計不是悲觀,因為我們早已輸無可輸,現在反而是棄掉幻想的時候,以「清袋」的行動回敬「袋住先」。
有普選,沒欽點?
特首選舉無論按現行的選委會小圈子模式,抑或通過人大框架下的推委模式,都是欽點。
有人以為巿民可一人一票的話,則至少可以從兩至三位候選人中,發揮「兩害選其輕」的作用。但我們並不以為然,根據過往經驗,中央會從祝福的人中欽點一人。在梁唐對決一役中,中央的確同時祝福兩人,讓他們放心進行選舉工程,但最後一刻欽點了梁振英(從民建聯及工聯會全票投給梁振英可予證明)。
又按回歸十七年的經驗,唯親中政黨每次都進行大規範配票,且發動他們的選民按指示投票。即使巿民一人一票,親中政黨仍有能力發動近百萬人按指示而投。另一方面,由於假普選侮辱了投票人的人格,香港有識之士一定杯葛,投票率一低,被欽點者篤定當選。
特區宣傳,「有票,點解唔要?」
的確,票未投之前,已是廢票。
欽點的目標:
打造「一國」、覆沒「兩制」
人大的決議,不但排除了中共視為非我族類的人當特首,還保障了欽點。
欽點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最終要把香港納入一國、挖空兩制。做這些事的人,必須是絕對忠於黨領導的人,有逆民意的勇氣,有受市民揶揄的厚臉,肆無忌憚地蠶食香港。
回歸前他們強調的是「穩定和繁榮」,所謂兩制指的是兩個經濟制度:資本制度和共產制度。五十年不變的是「馬照跑、舞照跳」。他們絕對沒有許諾維持香港固有制度的核心內容:一個尊重自由、尊重普世價值的社會。這正是他們一定要消滅的。他們要能強權控制一切,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精神生活。
回歸後他們的第一目標是進佔教育,用所謂「校本條例」(法團校董會)奪去了基本法認同的辦學團體的辦學權,後來跟著來的就是「洗腦式」的愛國教育,使全城變成順民。順民沒有了尊嚴一定會墮落,虛假的文化充斥神州大地。
共產黨已不共產,已只是赤裸的獨裁黨,他們已不信馬列主義,他們信的是權和財。墮落的順民更易控制,有權的指鹿為馬他們也會接受。
我們不能接受欽點,我們要選出一個能幫我們維護香港價值的特首。
- 小組補充,社會訓導論的是大原則,不會包括「袋住先」、欽點般畸形情況,作者僅以常理分析及判斷 。
- 關注政制三人組供稿,成員包括陳日君、夏其龍、陳滿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