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周年

期數
3684
刊登日期
2014.09.26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9 月 21 日

(綜合天美社 /梵蒂岡電台訊)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周年,世界各地紛紛悼念戰爭受害者,並重申走上和平之路的決心,而追溯至一百年前,時任教宗本篤十五世在亂世中為教會開創了締造和平的傳統。

本篤十五世是相對低調的教宗,他甚至被歷史學家波拉德(J. F. Pollard)稱為「無名教宗」。雖然他任期僅七年半,其和平斡旋的工作在當時似乎又未即時見效,但他促使後世的教會為戰爭與和平提供相關訓導並從事實質工作。

這位意大利波隆那的奇薩樞機(G. Chiesa),於一九一四年九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個多月即位為教宗本篤十五世,他上任後立刻呼籲全球天主教徒走回和平之路,並於同年十一月頒布首道通諭,稱這場戰爭只是「大規模的屠殺行動」。他曾勸阻意大利參戰,惟意國於一五年加入戰爭。

參戰國疲憊不堪之際,本篤於一九一七年八月一日發出和平呼籲,自願充當調停人,並提出結束戰事的具體建議。可惜當時梵蒂岡正值喪失其「教宗國」地位,外交處於弱勢,故此徒勞無功。

波拉德說:「梵蒂岡於一九一四年僅與兩大勢力有(外交)關係,一是奧匈帝國,另一個是俄羅斯帝國。」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W. Wilson)亦不理會教宗呼籲,帶領該國於一七年參戰。

大戰的主要戰場都在歐洲,無形中變成了天主教徒之間的戰爭。各國教會甚至出錢出力,為國家和為勝利效命,主教亦為本國戰爭的勝利而祈禱,甚至將愛國置於效忠信仰之先,這削弱教宗對和平的號召力。

在交戰各方未有聽從本篤十五世的和平呼籲下,梵蒂岡專心推動人道援助行動,如出面仲裁、協助交換俘虜傷兵,以及安排隨軍司鐸等。經過四年激戰,一九一八年德國和奧匈帝國先後戰敗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教廷與歐洲國家結束了政教上的紛爭,本篤十五世更以修和者的角色與各國交往。波拉德說:「當本篤於一九二二年逝世時,除了美國及蘇聯外,梵蒂岡已和大部分強國包括德國建交。」 至今教廷已和一百八十個國家建交。

教宗本篤十五的最大貢獻,是展示出教會如何以範嶄新方式去回應戰爭問題,他未有以教會傳統訓導去詮釋義戰及不義之戰爭;當梵蒂岡早已不再牽涉入領土利益當中,本篤十五勸阻交戰的天主教國家時,可以毋須支持任何一方。

他亦為繼任人帶來深遠影響,其中教宗庇護十二世嘗試用外交途徑去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聖若望廿三世呼籲禁止核武;教宗保祿六世在聯合國演講時呼籲「不要再有戰爭」;聖若望保祿二世則於亞西西與各宗教領袖作出和平宣言。

拉辛格樞機二○○五年當選教宗,亦取名為「本篤」。本篤十六世指十五世是「有勇氣的和平先知,於動盪的戰亂時期帶領教會」。

隨後的教宗方濟各亦邀請以巴衝突兩方一起到梵蒂岡祈禱,談到前人經驗,他於今年年初向各地外交人員表示,本篤十五世為世界領袖展示出一條對話的外交大道。

由此可見,本篤十五世擔任教宗時的影響力及成功並不能只用數十年去決定,而是需要用更多時間甚至百年去衡量。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