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寶血女修會

期數
3792
刊登日期
2016.10.21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0 月 23 日

耶穌寶血女修會早前慶祝該會修女入會白金、鑽、金慶,當日修女相聚一堂,分享她們與主同行的故事。本報訪問了其中兩位修女,讓讀者進一步聆聽她們的聖召和見證。 ——編者
 

寶血會高韻鏗修女 入會七十年終身侍主

耶穌寶血女修會的高韻鏗修女入會七十周年,透過服務孤兒貧弱者,到偏遠鄉郊傳教, 藉獻身修道與祈禱生活,默默地作天主的福傳工具。

在中國中山縣出生的高韻鏗,四十年代隻身來港時只有二十餘歲, 她說:「我與同鄉的教友姊妹熟稔,時常渴望一起生活,我忽然想:不如一起做修女!可是她的母親不允許,最終只有我來港求聖召。」

談到辨別召叫歷程時,高修女笑言當時很糊塗,「我只想入修院,卻從沒想過到哪裡」。後來神父向她介紹寶血會,她遂於一九四六年加入修會。

修道期間,高修女曾在寶血醫院照顧被遺棄街頭的嬰兒── 戰後有許多棄嬰在街頭被警察發現後,會交給修女照顧;亦由於棄嬰太多,時常出現兩名嬰兒被擠進嬰兒床的情況。她說:「嬰兒進院時身上無任何記錄,亦不曉得已流落街頭多久,他們身體很虛弱,有的剛入院便離世。」

修會於六十年代在深水埗設寶血託兒所(現為寶血幼稚園) 之時,她便協助打理院舍,又被派到南朗醫院負責院舍膳食事宜;於舂坎角天主教靜修院服務;到西貢大浪灣、赤徑的村落傳教等。她也曾於五十年代到元朗,跟隨教區的黃景賢神父到村落由舊屋改建成的小聖堂服務。

高修女憶述西貢傳教時她很年輕,「跟隨一位資深修女傳教,那修女懂客家語,便負責講道理,我負責煮食,平日也會接觸村內小孩」。

每次進村時,她倆各以籮頭(即竹筐)裝載食物和衣服,由該村教友幫忙搬運,行山約數小時才抵達,「我多數穿著水鞋走路,卻因長期走山路曾令腳部長出水泡」。

由於當年的傳教工作沒有固定堂區,她們於每個鄉村停留約一週,便會轉往另一村落傳教;修女負責教村民道理, 協助神父為兒童準備初領聖體、慶祝主保瞻禮等。她形容這有如「遊牧民族」的生活,「雖然辛苦,但挺好玩」。

她感激父母思想開明,讓她自由地選擇獻身生活,其五弟高天予也是神父,在澳門教區服務。十年前高修女慶祝入會鑽慶時,高神父專程從澳門來港共祭。

高修女已年屆九十五歲高齡,是會內最年長的修女之一,但仍然行動自如,更曾在寶血會總部擔任「接線生」,「一年多前仍在總部幫忙接聽來電,現在沒有了,始終聽力弱了一點」。現在她餘閒時會編織毛衣、修補衣服、在院內種植等,她說:「我求天主讓我善終,其他的事已無求。」(高) 

寶血會王珍珍入會鑽禧
回應天主慈愛 為人傳遞歡樂

「聖召是天主白白給我的,我要一生報答祂。」耶穌寶血女修會的王珍珍修女入會六十年,她說,一生效法天主以愛待人,並熱熾祈禱回應天主的愛。

時常掛著甜美笑容的王珍珍修女在接受訪問時笑道:「我在初學時的花名叫作『蓮蓉包』,因為我很喜歡笑。」她是家中長女,下有十五個弟妹,父親在上海街從事布藝生意,出身富裕家庭的她更有十多名傭工侍候,不用做家務,即使畢業後也毋須工作。

王珍珍高中時轉讀德貞女子中學,接觸到校內修女並為她們的善表所吸引,「我很喜歡修女,她們待學生很好,關顧貧窮學生」,升上高二時她領洗入教,但強調當年並不想修道,「我很愛美,見到修女衣著樸素,覺得不適合自己」。可是,修女所作的愛德工作一直吸引著她,修道念頭不斷在她內心縈繞。

昔日住在深水埗的寶血會修女經常前來店舖買布,王修女又會趁著父親送布匹到修院,順道探望修女,更每天與三名妹妹到聖堂參與彌撒,「妹妹一直想做修女。」但從未有此念頭的 她說: 「後來我卻是第一個加入寶血會。」她於一九五四年高中畢業,五六年加入寶血會,四妹王彬彬和七妹王尖尖也先後加入該會,至於六妹王芬芬入會不久後離開,度信徒獻身生活。

最終王珍珍決意修道,然而家人擔心她應付不來而不斷勸退, 甚至影響她回應修道聖召的中學教師莫慶如修女也勸她先考慮清楚, 「莫修女很有愛德,是我的榜樣;當她知道我想做修女,便要求我先作一件善事,再認真考慮是否要修道」,當年聖方濟各堂呼籲信眾捐贈跪櫈,莫修女希望她能響應。捐獻後的快樂讓她更肯定她修道的決心,「我渴望進一步回應天主」。

初學生活最令她難忘──兒時不須做家務的她,甫進修會便要學習煮飯、清潔聖堂,最初連掃地也不懂,所有事也得重新學習,「後來到聖堂打蠟時,已懂得用腳大力洗擦,使地板光亮如新」。

修女入會後曾在寶血小學教授聖經、寶血醫院擔任會計、會院院長等;八十年代時她赴台灣作靈修年,及後在當地任幼稚園園長、會院院長等。返港後,她除打理會院外,主日會到堂區分送聖體;十多年前遷進寶血粉嶺會院度半退休生活。

現年八十三歲的她修道六十年,很感恩這些年來天主的眷顧保守,「天主常給糖(甜頭)我吃」;亦由於其樂觀性格,她似從未遇上艱難困阻。修女記得當年在台灣服務幼稚園時需要學國語,便藉著與師生相處時多聽多說,「孩子們常教我說國語,大家一起上課, 很快樂」。而「因愛而生,賴愛而存,為愛而死」這句莫修女於她領洗時所送聖相背面的勉語,成為王珍珍修女一生的座右銘。(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