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由籠屋到棕地的聯想
八十歲的張伯伯住在籠屋,連家當擠在一起,他睡覺時連身體都不能平躺,這樣一個三呎乘六呎的空間, 月租二千三百元。
何先生患有肺衰竭,每月靠綜援, 維持生活及醫療開支,因為無牌的籠屋便宜些,所以睡覺要用呼吸機的他,住在環境更差的空間是唯一選擇。他申請了公屋一年多,甚麼時候能離開籠屋,未知。
公屋三年上樓的承諾已延長至四點一年,當中非長者的單身人士更長,其中原因是政府的公屋供應放緩,據房委會資料,二〇二〇╱二一年度只有一萬一千四百個單位落成,低於近年定下的建屋目標。
基層人士的住屋問題迫在眉睫,不過放眼新界,那是另一種光景。因著橫洲建公屋事件,大家最近經常聽見「棕地」一詞。棕地,最直接說就是被破壞的綠色土地,民間調查發現,香港有接近一千二百公頃棕地,約相等於六十個維園。多年來,政府部門管理、執法不力,有人無視城規及環境,破壞農地、非法填平魚塘, 或建丁屋,或變成停車場、露天貯物場、廢料回收場等等,棕地範圍還不斷擴張。
特首梁振英說過,解決住屋問題是刻不容緩的。政府需要建公屋,棕地是龐大的土地資源。政府於二〇一二年就研究將橫洲三十三公頃土地興建一萬七千個公屋單位,當中包括橫洲北面,被屏山鄉事委員會主席用作經營停車場的棕地,以及南面的綠化地,裡面涉及三條非原居民村落。不過發展計劃經過與鄉紳們摸底後, 二〇一四年就變成只發展綠化地,單位縮水至四千個,村民亦面臨迫遷命運。到今年摸底事件被揭發後,公屋計劃就變成按優次分的一、二、三期。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二〇一五年六月於網誌談及洪水橋發展時提過:「儘管我們明白這些棕地上的作業對香港有其經濟價值,但這些雜亂無章的棕地作業佔用大量土地、缺乏效率,亦影響環境。」字裡行間可見政府處置棕地的決心,但橫洲事件却顯得此一時彼一時。
另一邊廂,政府卻打沙田才啟用一年的足球訓練用地主意,看來政府覓地建公屋的計劃已失方寸。
政府表示過發展棕地艱巨,清理上面的構建物、寮屋及處理相關作業也需時,這些棕地不少都在財團或鄉紳手裡, 要動用這些背後有千絲萬縷利益的土地, 除了技術,更大的可能是政治上的難度。
下筆至此,我想起文章開首提及的籠屋居民,又想起政府剛公布二〇一五年的貧窮數字,貧窮人口下跌兩年後回升了約九千人,一人住戶的貧窮率又較整體14.3%高出3%。特首指建公屋是解決貧窮人口住屋的不二法門,還說︰「我們要有面對反對者的勇氣及實際行動,社會上有人反對我們興建更多公屋。」
是有人反對?還是捨難取易?是發展棕地容易?還是迫遷沒有議價能力的非原居民村民,帶頭犧牲買少見少的綠化地,甚至在市區見縫插針來得容易?面對棕地背後的利益,也的確需要勇氣及實際行動的。
•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