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家庭服務中心
(本報特稿)明愛荃灣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九月公布調查,發現愈高年級的學生愈有困難,愈不願意表達對家人的關愛,社工鼓勵青少年與父母珍惜彼此的關係。
中心於本年二至五月從受訪小學生收回二千一百六十六份有效問卷,發現平均八成二受訪小學生「同意培養家人間的關愛是一家人的責任」,同意的受訪群組以小六學生最多,有八成九。
然而小學生在實踐上卻情況不同,調查發現最「經常以行動向家人表達關愛」以小一受訪學生最多,佔五成六,惟年紀愈長愈少這樣做,只有一成九受訪小六學生經常向家人表達愛和關懷,而且「感到有困難向家人表達關愛」,愈高年級愈感困難,有困難的小一學生只有三成六,小六生卻有六成三。
對於避免親子關係隨孩子長大而疏離,調查員鼓勵家長好好把握孩子仍然珍惜父母關愛、仍然願意交流的階段,盡量陪伴他們,以行動表達愛意,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待他們長大後,便能有健康的家庭關係基礎,繼續保持相親相愛的和諧家庭關係。
調查指出,受訪小學生感覺關心家人有困難的原因包括不知怎樣表達、覺得尷尬或不習慣,而表達關愛的形式上,年紀愈大愈「覺得無需表達或只藏在心裡」,把關懷藏於心中的小一學生只有一成五,小六則有三成九;願意嘗試向家人表達愛和關心的學生亦由小一的八成五,隨年紀遞減至小六的四成八。
據調查顯示,大部份受訪者於年幼時樂意向家人表達關心和愛意,以及積極參與建立親密的家庭關係,但當漸漸長大,或因為踏入青少年的反叛期而熱情大減,再者,智能手機普及,產生今天的「低頭族」,例如一家人外出用膳,青少年各自低頭把玩手機,與家人沒有交流,彷如陌路,這些現象會影響家庭「彼此相愛」的關係。
另一方面,明愛荃灣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於本年一至九月舉辦了一系列名為「愛.家.行動」的計劃,鼓勵社區人士以行動建立關愛家庭,逾八千名荃灣區居民參與不同的活動,其中九月十三日的「愛.家.行動 樂傳承」頒獎禮上,上述計劃的參加者向社區人士分享體會與得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