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諾會遷出赤柱會院

期數
3794
刊登日期
2016.11.04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1 月 06 日

〔按圖放大﹣PDF〕

(本報訊)美國紐約的瑪利諾神父總會出售該會座落港島赤柱的會院,會方十月底離開這座擁有超過八十年歷史的建築物。瑪利諾神父繼續留港服務堂區,會方在長沙灣另覓一辦事處。

瑪利諾神父(原名美國天主教傳教會)十月五日假赤柱會院舉行惜別活動,於遷出前在這個別具意義的地方與教會友好一起重聚。教區主教湯漢樞機和榮休主教陳日君等都有出席聚會。湯漢樞機感謝瑪利諾神父一直服務香港教會以至整個社會。

瑪利諾會香港區會長楊正義神父(John F. Ahearn)向參加者表示,這座會院標誌著服務香港以至瑪利諾神父本身的歷史任務。

瑪利諾神父華爾實(James A. Walsh)一九三一年向傳教會申請在赤柱現址興建一座中國式會院,並於三五年落成,面積比原本所設計的細小,屬中式風格,楊正義神父說:「中式建築就如中國語言,每個角落都表達出獨特心思。」

紅磚綠瓦頂 戰時日軍徵用

談到會院的建築風格,楊神父形容為是在本地基調中輔以簡約色彩,但保留了中國庭院的莊嚴與古雅。當年會院佔地二十一萬七千八百平方呎,以五萬四千五百港元購入,另每年租金一千元,建築費用最少五萬美元。

赤柱會院建院初期主要作為從美國新來港修士的語文學校,由資深傳教士教授廣東話、客家話及普通話;該會院同時是內地傳教士過境香港時的歇息之所。

日治時期,這幢建築物曾被日軍佔用,由於美國是敵對盟軍,日軍把瑪利諾會傳教士都關進赤柱的營房。瑪利諾神父於一九四六年收回會院,而隨著一九四九年內地政局變天後,不少教會人士被迫由內地來港,會院接待了不少教會人士。

至一九七○年代,瑪利諾會售出會院小部份範圍以換取資金去維修整座會院,同時開放作為避靜院舍;後來更用作接待內地來港接受培育的教會人士。而一九九六年瑪利諾會在赤柱會院舉行總會議,更為整個瑪利諾會的發展添上歷史意義。

赤柱會院是瑪利諾會紮根香港的標記,蘊含了傳教士在該區發展的歷史,它早前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這令人關注到會院日後的轉變,包括能否保存其中式屋項等寶貴特色。

無論如何,赤柱會院不僅是瑪利諾神父的家,它也曾是充滿無數親切問候與歡樂的地方;雖別離在即,但美好時光仍會存留在眾人心中。

長沙灣另設辦事處 

瑪利諾會香港區會長楊正義神父十月九日對本報說,他們會於十月三十一日遷離赤柱四十四號,出售物業是美國紐約總會的決定;他明白要維修和管理此龐大而古舊的建築費用高昂,加上神父多年紀老邁,上落樓梯亦感吃力。

遷離此建築後,會方在長沙灣租用單位,供途經香港的會士留宿,亦會在同區另址設立辦事處;至於在港服務的會士,則繼續在所服務的堂區工作。

目前服務灣仔聖母聖衣堂的郭積傑神父(John P. Cuff)也對本報分享他在赤柱會院的點滴。他說,過去在港的瑪利諾會會士每逢週二也到赤柱會院度假,與會士一起共聚,至星期三下午便離開,返回聖堂服務。

郭積傑神父說,會院曾設有電影院,「由於當年不允許神父去電影院,有時我們會於週日晚到會院用膳後,便一起觀看新近上映的電影,至週一早上各自返回工作崗位」。(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