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別了荒涼
在慈悲禧年的下旬, 慈母教會賜給了我們一位慈悲聖者:加爾各答的聖德蘭。教區也相應地舉辦了不少紀念活動。曾有一位神父向我分享:我的內心實在有點矛盾,一方面,我們為教會內有這樣的一位聖人感恩,她以天主的慈悲憐愛了那些弱小的兄弟姊妹; 但另一方面,我們卻為社會不斷產生「窮人」而感到悲歎!這些受苦的兄弟姊妹或許因為天災而需要面對困境;但是,他們或許是因為人禍,包括:戰爭、社會價值的變遷、不公平貿易的遺害、醫療衛生的不足⋯⋯等,而引伸出種種不同的匱乏。然而,我們在熱心敬禮聖人、尊崇她修練的德行外,我們是否也應盡力改變社會種種不合理、及不公平的現實!如此,我們才能實現「諸聖相通」,並使天國早日臨現人間!
事實上,聖人的出現是天主施恩的標記,他們提醒我們對所渴望的幸福作出適當的回應。因此,在不同的世代中,天主召叫了不同的聖人,以他們的聖德典範, 教導我們如何改惡遷善,為能更充實地活出圓滿的愛!然而,這份提醒早在主耶穌的教導中出現,正如在本主日的福音中, 主耶穌再次提醒門徒已進入了最後的時刻,他們應努力堅忍,為能保存他們的靈魂。當主耶穌稱讚那位窮寡婦時,祂亦鼓勵了門徒們不要忘記對窮人的支援時,卻有些人注意了一些浮跨的外表:「有些人正談論聖殿是用美麗的石頭,和還願的獻品裝飾的」(路廿一5)。他們對主耶穌的話好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若反思今日的現況, 也不遑多讓!很多人只注意自己的需要及想法,而對他人漠不關心;甚至不能容納不同的意見、亦不能接納不同的可能性!
主耶穌面對他們如此的態度作出了強烈的反應: 「你們所看見的這一切, 待那時日一到, 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 而不被拆毀的」( 路廿一6)。那麼,當我們面對一些不公義事情時,也應懷有主耶穌這樣的心情:「待那時日一到⋯⋯」,好使我們在困難中仍持有希望!然而,從他們對主耶穌的再次提問中,我們可以理解這些人並不是主耶穌的門徒:「師傅,那麼,甚麽時候要發生這些事?這些事要發生的時候,將有甚麼先兆?」(路廿一7)因為,這是路加第七次、亦是最後一次描述這些人以「師傅」稱呼主耶穌,而每一次都不是由祂的門徒發問!然而,主耶穌卻不是回答他們而是警告他們:「你們要謹慎,不要受欺騙!因為將有許多人,假冒我的名字來說:我就是;又說:時期近了。你們切不可跟隨他們」(路廿一8)。耶穌所指的是否那些「看風駛 」、「阿諛奉承」的人?他們或許會將自己的意思視為天主的旨意,將一些謬誤充斥在生活的圈子中! 這些人的殺傷性不比真正的戰爭為輕,他們會用言語或行動去支持自己的選擇,而排擠其他人!生活在如此的條件下,生命不是倍感「荒涼」嗎?
正如主耶穌所預言:「民族要起來攻擊民族,國家攻擊國家⋯⋯但是,這一切事以前,為了我名字的原故,人們要下手把你們拘捕、迫害、解送到會堂,並囚於獄中」。其實,路加藉「這一切事以前」這一句,表明了門徒在聖殿毀滅前, 將要受的迫害; 而這一切的發生,亦已記載在宗徒大事錄中。但是,這不僅是門徒的遭遇,也是當代每一個人可能有的經歷。從世界的角度而言,不是世界各地不少地區正在發生戰亂、饑荒、亦有一些不斷變種的病毒正在傳播嗎?從教會的角度而言,在不同政權下,亦有不少兄弟姊妹正因信仰受迫害而受苦嗎?但是主耶穌卻提醒我們:「所以,你們心中要鎮定,不要事先考慮申辯,因為我要給你們口才和明智,是你們的一切仇敵所不能抵抗及辯駁的」(路廿一14 — 15 )。這不正是使我們能走出荒涼,迎接春天的機會嗎?
所以,我們應忠信於上主、信靠祂的愛憐、接受我們生活的苦難,並與主耶穌同死同生,好能在經歷痛苦之後,體會到生命新的可能性、且找到新的出路!故此,天主在不同的時代均在教會賜給我們不同的聖人,為使我們能以他們作為典範及楷模,為能「別了荒涼」,在主內走向新天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