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葬禮訓令禁撒骨灰

期數
3796
刊登日期
2016.11.18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1 月 20 日

( 天亞社訊) 教廷信理部十月二十五日公布最新訓令《與基督一同復活》(Ad resurgendum cum Christo),或使台灣教會遭遇政府和民間積極推動民眾採用「環保自然葬」風氣的挑戰,陷入左右為難局面。

該道訓令要求地方教會「為避免存在泛神論、自然宗教或虛無主義的誤解, 教會不允許將亡者的骨灰撒入空氣、大地、水中或其它地方,也不允許將骨灰當作紀念物、首飾配件或其它物品」。

在訓令出台後三天,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就舉行了今年度第八場聯合海葬,圓滿完成了七位先行者的遺願, 使今年參與聯合海葬的人數達一百二十一位,估計到今年底還會多十宗海葬,較於去年增加四份之一, 創下十四年來北市辦理聯合海葬參加人數的新高。

台灣內政部官員對天亞社表示,截至今年五月底, 全國可實施「環保自然葬」的地點包括公墓內廿九處及公墓外兩處,服務民眾累計超過二萬名。

然而,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長陳科神父提醒教友:「教廷頒布就生效, 文件會晚點到,依法執行。目前,海葬和樹葬尚都不許可。」

他對天亞社說,信理部頒布的訓令討論埋葬必定與信理有關,「已非習俗的層面,也不是講經濟或其他, 而是關乎我們的信仰,教會有他的理由」。

他指出, 為教友土葬是最好的方法,「俗語也有說入土為安」,而用到火葬是因為亞洲地方人多地少, 也有經濟的考慮,「這已經是很妥協」。至於海葬或樹葬,他沒覺得這些方法特別環保,並強調這些方式不符合教會的信仰。

陳神父表示, 主教團將會開會,再決定進一步行動,可能會發出本地文件, 向教友解釋一下教廷的法令, 也會與禮儀委員會商量,舉辦一些講座,讓教友深入了解。

台灣推動環保葬禮

台灣社會對於死亡的觀念逐漸開放,加上環保意識抬頭,民眾對環保葬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台北市民政局表示,市府自二○○二年起至今,接受環保葬的人數已達一萬一千八百五十六人。

市府官員告訴天亞社,環保自然葬可分為「樹葬」、「花葬」、「灑葬」、「植存」、「海葬」等形式,以美麗的自然景觀代替冰冷幽暗的石碑墓園, 除了可以維持生態的循環, 還能減少繁文縟節所帶來的開銷。

據梵蒂岡電台報導,信理部在文件中強調,若亡者生前基於反對基督信仰的理由而公開表明將自己遺體火化並把骨灰撒入大自然界, 教會則依照法典條文拒絕為其舉行葬禮。

教廷的文件指出,教會主張在墓地、教堂內或相關場所埋葬亡者的遺體,藉此保持生者與亡者共融的基督信仰傳統。

雖然教會頒布了訓令, 不過教徒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

中華基督神修小會的易利利認為海葬,樹葬都是為了環保,而且「天主是萬能的,哪會因海葬,樹葬就無法復活。真是杞人憂天,多此一令」。

台北教區古亭耶穌聖心堂教友譚璧輝則認為:「敕令指出教會並不反對火葬, 教會真正反對的是: 泛神論,無神論,虛無主義,幻滅思想,相信輪迴,自然主義等。」

她對天亞社說:「教會也強調所有死去的信友仍是屬於教會大家庭的一部分, 即是:天上的教會,地上旅途中的教會,死後處於淨化過程中的教會,這三者是一體的,這也是我們還生活在世上的人要為煉靈祈禱,行善的意義。」

這位女教友表示,敕令中提到把骨灰放置家中,或做成裝飾品等行為是歐美及其他地區的一些個人做法, 已有日漸流行的趨勢,「這是教會所警覺和禁止的,與台灣的情況不同。但台灣教會也應該警覺,不要讓有些信友盲目學習」。

基督活力運動成員劉慶蜀表示:「教會這樣規定就遵照辦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