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人不是一個數字

期數
3796
刊登日期
2016.11.18
作者
李靜敏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1 月 20 日

社會新聞近日關注弱能人士院舍「康橋之家」的監管問題,並且因為院長社工駭人聽聞的說法,在傳媒追訪下,發掘該院八個月內連續六宗院友離奇死亡的個案,可能都源於行政管理不善、人手不足、甚或疏忽照顧而導致,社會福利署也沒有因為接連意外死亡事故, 而加強監管或作出罰則, 生命竟如草芥。不禁問: 社會上的無聲者如何能為自己或相同處境的人士伸張正義,絕不應也不該等到問題變成災難,才下決心面對吧!弱能人士的院舍宿額需求是可以預測及計算的,但政府仍然未有在社福規劃上配套,作出負責任的承擔,從根本上改善弱能人士的處境。

香港的無聲者又豈止是弱能人士這一社群, 剛於十月十五日公布的《2 0 1 5 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雖然未有在媒體中引起多大的關注,但它所公佈二○ 一五年的貧窮人口高達十九點七個百分點, 有近一百三十五萬人,即每五位香港人便有一位的家庭收入, 只得收入整體中位數的一半或以下,當恆常性的現金措施包括社會保障及其他現金措施亦計算在內時,貧窮比率並沒有大幅下降, 仍高達十四點三個百分點,有九十七萬人。扶貧委員會主席林鄭月娥的投影片標題以「連續第三年處於一百萬以下」顯示此數字。但一百萬人(活生生的人)生活於貧窮線或以下,且沒有具體減貧目標, 未有整全政策的制定,如何正視這一百萬無聲者的處境。

現屆政府訂立貧窮線,初聽以為是確認問題嚴重性的開始,可惜定立了貧窮線,卻不定立減貧目標,一個城市沒有減貧目標,就像是一間屋只是東一片西一片的補漏工程,或是一個學生成績不合格也被老師告知沒問題時,實在是搔不著癢處。「康橋之家」事件發生後,政府才急速地撤銷該院舍在《殘疾人士院舍條例》下的豁免證明書。但豁免證明書存在的本身則反映當初政府希望「做靚條數」:讓輪候人士表面上大幅縮減了, 實情是繼續容許有需要的弱能人士生活在沒有尊嚴的非人性化環境中。香港設立了貧窮線卻沒有訂立減貧目標,也同樣是「做靚條數」,以不同名目的現金援助作小修小補,卻沒有長遠目標及政策在預期時限內以政策的執行大幅減低貧窮住戶的數目。沒有遠象的香港社會還再待多少尊嚴受損、健康喪失甚至失去生命時,才視人不再為一個數字? 

• 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