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如何貢獻社會?論者:協助建立願景

期數
3798
刊登日期
2016.12.02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2 月 04 日

(本報特稿)在世俗化過程中,宗教在西方社會上的角色起了很大的變化。有基督徒學人指出,宗教是公民社會重要的一環,有助建立共同的社會願景。

不少地區在面對社會矛盾及抗議活動時,會收緊個人自由,但這不時在坊間引來更大的反彈,香港大學比較法與公法研究中心十月底舉行題為「自由、公民社會及國家」的研討會,闡釋這三者的關係。

會上,有學者討論到宗教與社會的關係,指出宗教價值一直是許多社會事業的後盾,默默無聲地建設社會;當人忽略宗教價值時,他們並未必即時察覺到相關事業所遭受的影響。

英國記者工會召集人談經驗

資深節目製作人、英國記者工會召集人坎帕內爾(David Campanale)以早期奉行基督信仰價值的英國廣播公司(BBC)為例子,說明宗教的貢獻。他認為當前英國管治單位道德價值失落,甚至精神思想真空,社會應再次重視基督宗教對建立領袖使命的重要。

基督徒坎帕內爾說,英國廣播公司首任行政總裁里思(John Reith)把基督信仰價值帶到廣播公司,又相信基督宗教倫理是入世的,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好的價值培育。「當社會發生重大問題時,人們才會明白機構獨立自主的可貴。」坎帕內爾指昔日廣播公司在社會爭議中反映民意,拒絕任何一方施壓;但目前公司遵行的是不同的價值觀。

他說,當社會離棄信仰價值,不但影響民間機構發展,亦會削弱社會維護價值的力量。

英劍橋公教倫理學者  指出公民社會重要

研討會上,主持宣讀未能與會的講者、英國劍橋大學天主教倫理學者查普林教授(Jonathan Chaplin)的文章,表示只有當公民社會成熟、民間團體不受政府操控而能自主發展,社會才能夠強盛。

查普林的文章指出,中國正間接加緊操控香港的公民社會,但他認為若香港能夠展示出它如何需要成熟的公民社會(包括保護宗教等方面),這除有助社會本身發展外,亦能為整個中國樹立模範。他強調基督信仰是建立社會願景的力量之一,有利社會發展。

對華援助協會牧師  稱宗教有利社會和諧

對於中國被指限制宗教自由,總部設於美國的「對華援助協會」創辦人傅希秋牧師認為,中國毋須擔心宗教自由,因為它有利於社會和諧。對於有關宗教的衝突,他建議用雙邊主義,即以和諧方式共處而非彼此競爭的思維去處理。

答問環節上,論及宗教團體如何在世俗化過程中自處時,坎帕內爾提出,信仰團體若過於專注靈性上的事,反而會令宗教團體愈來愈弱,對社會的影響愈來愈少,間接亦令社會變得更世俗化;相反,宗教若能面向社會,則更能發揮其價值。(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