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和的挑戰

期數
3798
刊登日期
2016.12.02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2 月 04 日

 

正當香港以至全球不少地方都日益政治化與分化之際,教會以至一些社會團體不斷呼籲人們修和。然而,邁向修和可能會障礙重重,即使是呼籲修和的群體之間,亦充斥對立與分歧。

去年十二月十二日,在本地教會的慈悲禧年揭幕禮上,湯漢樞機表示禧年是讓教會深刻體會恩寵與修和的開端。慈悲禧年已過,在羅馬舉行的慈悲禧年閉幕禮前夕、即十一月十九日,教宗方濟各便向新樞機談及世界現況與修和使命,教宗說:「兩極分化和仇恨的病毒正在滲透我們的思維方式、感覺及行動。」

教宗表示教會內的紛紜,跟教會所具備的普世幅度背道而馳,使教會履行使命時力不從心,因此未能在社會促進各團體修和 。

修和的呼聲源於世人對正義與和平的渴求,以及終止分歧、免於在人民當中播種怨恨的期望。不過,美國耶魯大學的基督教神學教授沃弗(Mirosalv Volf)提醒,正義與和平的先決條件,是要重視所有群體及其促進對話的貢獻;否則便沒有正義,人民亦會失去對和平的願景。

教宗對新樞機的一席話,清楚表達他心目中的教會定位:「耶穌召叫宗徒與山中聖訓這個場景有關,那就是說,下山來到平地上,接觸如福音所說的那些煩惱不安的群眾。」

福音關於稅吏匝凱的描述給予眾人另一重啟發。這事跡的背景是個分裂的社會,需要的是正義、締造和平及悔改。

關於修和的願景,教宗和沃弗都覺得人們必須對話、聆聽及富有同情心。稅吏匝凱與耶穌的互動予以引證。

在世俗甚或宗教團體成員間,總難免有受歡迎或不受歡迎人物的分野, 認為可以見面或不可以會面的人;可是,耶穌打破此禁忌,而且就在街上、在他的敵人面前,與匝凱交往。耶穌沒有指責匝凱,卻給予邀請:「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

耶穌必須如此,除非二人同席,否則就沒有正義、和平、悔改及修和;這為教宗方濟各亦然,儘管他因為與政治不正確(大都是西方世界) 的人物交談而飽受批評,但是他所關心的是締造和平,而不是延續分裂傾軋。

沃弗建議:「你們如果想找出和辨識天主在做甚麼,就不應只在教會的圍牆內回答這問題⋯⋯。你們要與其他人同坐,那麼,你們就會聽到天主在做甚麼。」

諉過於人以及互相批評,無法鼓勵眾人深思自身行動與決定對社會的影響。耶穌已經展示了有效方式,就是與君同席,彼此交談交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