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基督宗教學團交流

期數
3693
刊登日期
2014.11.28
主曆
主曆 2014 年 11 月 30 日

( 天亞社訊) 由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和香港原道交流會合辦的第四屆「基督教在當代中國的社會作用及其影響研討會」十一月十八日至十九日在河北石家莊舉行, 主題探討「社會變遷中的宗教研究與宗教教育」。

原道交流會會長蔡惠民神父在開幕致詞時,形容這次研討會是難得的交流機會。他回顧歷屆研討會的演變,指出最初沒有基督宗教的聲音,「慢慢地加入很多教會的聲音, 也加入一些宗教管理部門的官員的聲音」,「讓更多的人在這個平台上坦誠地交流」。

據《河北信德社》報導,這位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校長樂見本屆題目比以往注重。他說:「如果一個宗教沒有扎實的宗教研究,沒有一個系統的宗教教育在背後,是沒有辦法提高大家在社會中的服務和貢獻。」

他提到研討會是五六年前由中央統戰部二局巡視員、中國人民大學基督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平曄博士在北京和香港推動成立,「目的是集合不同的宗教研究學者,共同探討基督宗教在當代中國可以發揮怎樣的積極作用,然後向有關的宗教管理部門反映」。

研討會由信德文化研究所承辦。參加者包括李平曄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楊慧林教授等五十多位政界、學界及宗教界代表出席。

出席研討會的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博士認為, 政界及宗教界在社會實踐上有共鳴之處,但仍「有一些值得商榷和溝通的問題」, 所以「學術研討是一種對話」。

這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指出:「政界強調積極引導宗教與我們的社會相適宜,宗教界則強調宗教要在社會上做光做鹽, 發揮積極作用和影響。」

他說,這次研討會在溝通對話上,要爭取「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兩個目標。前者比較難達到,因為不易找到相同之處, 「雖然不同,但是我們可以構建一個和諧的對話,為未來爭取達到共識提供一種可能,提供一種願景」。

面對中國社會在世界發展變遷的機遇和挑戰,卓新平認為要做好準備,「這種準備包括我們社會存在共同體的構建」。

河北師範大學副校長戴建兵指出,天主教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發展很多社會服務,促進了社會慈善事業的開展。

他認為較晚才來華傳教的基督宗教,「一方面衝擊了中國的傳統禮俗,瓦解著傳統社會結構,與中國文化產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衝突」;另一方面,其傳播也對近代社會的革新,產生了積極影響。「無論是衝擊抑或瓦解,還是積極的重建以及與社會的互動,都是需要我們深入廣泛地研究探討的」。

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副廳長丁輝提出,該省天主教會要「因勢利導及時對神學教育進行調整,以適應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新變化和新挑戰」。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