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耶穌會會士來港服務九十周年

期數
3798
刊登日期
2016.12.02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2 月 04 日

〔按圖放大pdf檔〕

耶穌會香港團體定於十二月三日(週六)下午三時正假九龍聖依納爵小堂慶祝該會會士來港九十周年,並慶祝多位會士的入會或晉鐸周年,與友好、屬校舊生及合作者感謝天主照顧。

耶穌會一九二六年來港後,透過教育等工作去服務市民,不少會士更在社會擔當先驅,開創學術先河、成立公民團體,以至出任公職;同時亦關心貧苦大眾,為提供青年上進機會。本版回顧耶穌會在港的發展,並探討會士近年所發展的使徒工作。——編者


(本報訊)服務香港的耶穌會會士強調,他們慶祝來港九十周年之際,會繼續回應當前社會需要去服務人群,並與平信徒合作發展多元的使徒工作。

耶穌會香港團體院長董澤龍神父十一月八日對本報說,會士履行培育使命時務求重視每個人,接納不同,造就本地多元的使徒工作,而未來亦會繼續配合中華省區關心青年培育與家庭等方向。

董神父說,耶穌會二十世紀初原本以中國為服務目標,卻因本地教會的邀請而來港,修會早期主力投入華南總修院(現聖神修院)的教學工作,後來發展學校教育:「教育工作反映修會關心人的發展,實踐全人教育,體現博雅教育的幅度,回應聖依納爵對人的重視。」

他喜見耶穌會結出教育工作果實,香港及九龍兩間華仁書院的舊生團結且致力延續修會服務精神,既支援母校的小班教學,更在不同崗位擔當領袖角色,社會立場光譜亦闊, 反映學校重視自由思維。

談到九十年來的發展,董神父指會士因應社會需要而開展新服務,如早期投入社會正義工作;後來家庭培育需求增加,有會士主力作夫婦培育。

而身任思維靜院院長的他表示,該院約三十年前起開放予平信徒作退省;另外平信徒組織「基督生活團」則以聖依納爵靈修為生活方式。

「從利瑪竇到現在,會士貫徹容納差異與交談的精神。」董神父指會士樂於與香港人建立友誼,近年更加強與教徒持份者合作,「這無關會士人數減少,而是實踐培育」。他強調當教徒共同履行培育使命,分享依納爵靈修,便可以擴大神恩。

耶穌會劉勝義神父(J. Russell)十一月十一日說,昔日會士在香港社會欠缺福利工作之時填補這空隙,因而造就很多先驅工作,他指九十周年是修會的里程碑,而會士在社會轉變之際邀請平信徒合作,能透過這份服務精神去推動聖召。

劉神父表示,會士為培育青年而來港。愛爾蘭耶穌會會士於九十年前應恩主教邀請來港成立利瑪竇宿舍牧養大學生,他一九五一年來港後亦曾擔任利瑪竇宿舍舍監及修會內的初學導師,並曾任教於華仁書院。

劉神父指耶穌會會士主動補足社會需要,如已故的郭年士神父(E. Collins)等創立公教婚姻輔導會,推廣當時所缺乏的自然家庭計劃及愛與生命教育,劉神父後來亦參與其中,今天公婚會更發展多元的家庭服務。

華仁舊生:傳承會士服務精神

香港華仁書院舊生余盛名十一月十七日說,會士實踐公義,關心社會上不同人的需要,又會勤於陪伴青年,為學生培養出服務精神。

昔日會士於兩間華仁書院任教及擔當校長,余盛名有份為修會慶祝九十周年整理歷史資料,他憶述自己在九十年代的學習經驗:「會士在校園的臨在很重要,教英文、辯論、教理等,以生命觸動生命,校園風氣也以自由聞名。」曾任天主教大專聯會議長的他說,不少舊生在該會及其他團體擔任領袖崗位,不是為要領導,而是為延續服務他人的精神。

耶穌會士透過多元方式服務社會,近年便推廣商業倫理,從事金融監管工作的余盛名說,這正好在現今金錢掛帥的風氣當中,提醒商界應重視誠實與互信等基本價值。

愛爾蘭耶穌會會士一九二六年應香港代牧區宗座代牧恩理覺主教邀請來港服務,目前香港團體屬於耶穌會中華省,香港二十二位會士服務學校、港大利瑪竇宿舍、思維靜院,並從事不同的使徒工作。(鄧) 


耶穌會的香港故事 

兩位華仁舊生主教

華仁書院培育出多位主教及神父。鄧以明總主教一九二○年登記成為華仁書院第九十五號學生,他三○年進入西班牙耶穌會修院,四一年在上海晉鐸,五一年在廣州祝聖為主教,五八至八○年被監禁, 八一年來港安頓。

另一位華仁舊生是泰國叻丕府教區Ratna主教,他加入了泰國慈幼會後於一九四九年晉鐸,六九年應邀回港出席華仁金禧演講日。 

耶穌會會士出任公職

來港耶穌會會士學識豐富,並善用才能去服務社會。其中賴詒恩神父(T. Ryan)一九四六年獲委任為署理農務總監,協助政府成立農業處,並成為香港首任農業主任。他後來被委任為植物及林木處處長,並再獲委為市場處長,管理二百名職員, 負責督導農民計劃、組織及管理批發市場。

孟家華神父(P. McGovern)創立勞資關係協進會,協助工人爭取工人尊嚴,他一九七六年出任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並曾兼任行政局非官守議員,至八四年離世。 

戰時艱辛

香港淪陷期間,本地大部份學校停課,或被迫修改課程,華仁中文中學亦只許教授中文和日文。同年,澳門的聖類斯公撒格書院啟用,主要為收容逃離日本佔領的香港中學生(澳門為中立國葡萄牙之殖民地)。 

一九四三年,蔡伯德院長(P. Joy)及祁祖堯神父(G. H. Casey)被關入赤柱集中營。 

 


耶穌會在港發展歷程

  • 1926年:香港代牧區宗座代牧恩理覺主教(H. Valtorta)邀請愛爾蘭耶穌會會士來港, 兩位神父是年十二月二日抵港,於翌日的耶穌會聖方濟沙勿略瞻禮首次在香港舉行彌撒。
  • 1929年: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十二月十六日啟用。莫若瑟神父(J. McCullough) 出任首任舍監,身兼香港大學校長的港督金文泰主持啟用禮。
  • 1931年:華南總修院正式開幕,由耶穌會會士管理。修院於一九六四年交予教區成為聖神修院。
  • 1932年:香港華仁書院正式交由耶穌會負責,嘉利華神父(R. Gallagher)出任第一位校長。
  • 1937年:賴詒恩神父(T. Ryan)和鄧乃理神父(D. Donnelly)創立華仁戰爭救濟會,動員高中學生在粉嶺協助安置難民。
  • 1946年:侯奕純神父(J. Howatson)仿傚賴詒恩神父在都柏林的貝佛德報童會,為香港的擦鞋童設立貧童會。後來該會演變成為小童群益會。 
  • 1952年:位於窩打老道56號的九龍華仁書院新校舍由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開幕,陶德萬神父(P. Toner)擔任校長;同年購入位於長洲的思維靜院作為語言學校,余啟深神父(J. McCarthy)為首任院長,而劉勝義神父為創辦人之一。
  • 1955年:位於灣仔皇后大道東的香港華仁書院新校舍由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開幕。
  • 1963年:余理謙神父(J. Hurley)出任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司鐸(至1972年),並參與多項學生運動。 
  • 1966年:郭樂賢神父(J. Collins)成立香港儲蓄互助社。
  • 1967年:郭年士神父(E. Collins)開辦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
  • 1969年:徐誠斌主教委任劉勝義神父為教區會議總書記,協助本地教會進行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的改革。
  • 1971年:番禺小學轉由耶穌會管理。該校後改名為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成為香港華仁書院直屬小學。連民安神父(J. Mallin)獲委任為校長。 
  • 1979年:思維靜院開始提供有神師帶領的依納爵靈修主題避靜。
  • 1985年:吳智勳神父獲委任港澳省會長,成為首位本地會士獲委任省會長。
  • 1989年:成立思維出版社有限公司,開始編製《神思》雜誌。
  • 1997年:狄恆神父( A . Deignan)創立香港國際教賢學院(HKIIEL)推廣人文價值;同年基督生活團接辦聖高隆龐傳教女修會的瑪利曼中學及小學。
  • 2004年:華仁書院舊生成立「華仁一家基金有限公司」為兩間華仁書院及番禺會所華仁小學籌款。
  • 2015年:時任耶穌會總會長倪勝民神父到訪香港。

資料取自: 《一九二六年至二零一六年在香港的 耶穌會會士影像回憶》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