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寧會與堂區合辦課程
(本報訊)善寧會與主教座堂本年起合辦「3G圓滿人生輔工課程」,鼓勵退休人士在晚年也活得「外觀良好、感覺美好、行善好德」。
座堂本年初首次與善寧會合辦此課程,新一次課程由十一月一至二十四日進行,課堂包括探討退休人士的身份轉變、認識身體的自然退化、晚晴照顧、與長者及護老者的溝通技巧,以信仰角度看晚晴等;由醫護人員、學者、社工、神父、心理學家、形象顧問等擔任講者,從多角度與退休人士探討晚年。課程中所引入的信仰元素包括在晚晴照顧一課上請來信徒醫生從天主教倫理角度看預設醫療指示。
外觀良好 感覺美好 行善好德
善寧會執行委員會委員蕭孫郁標十一月一日對本報說:「退休人士雖已踏入晚年,然而人生也可以活得有意義和快樂,找到社會上的價值和身份。」
善寧會於二○○九年推行上述課程,目前該課程與十一間夥伴機構合作,至今二十屆,有近一百六十位畢業學員仍繼續參與「輔工服務」。課程旨在正視社會老齡化現象,向退休人士提倡活好老年。至於課後的輔工服務,則安排學員到安老或護老院舍與長者相處,蕭太說:「學員透過服務體會到將來也會年老,對如何為自己人生末段作好安排,自然有所啟發」。
主教座堂婚姻與家庭牧民組組長袁麗儀對本報說,課程有助提升退休信徒對於全人照顧及身、心、社、靈方面的意識,亦配合堂區其中的牧民方向「家庭共融計劃」,「在照顧家庭、夫婦及親子關係方面的培育,也顧及到年長信徒的牧養」。她表示,課程後會安排學員到聖瑪利安老院進行愛德服務,實踐形哀衿精神。
配合座堂家庭共融計劃
剛於去年尾退休的主教座堂信徒雲昌照剛於本年初報讀上述課程,他十一月二日表示,課程觸及身份認同的轉變、身體機能或隨年紀退化等現象,讓他有更多反思空間,「我也曾想過退休後的生活會怎樣,導師的講解讓我可從他人身上借鏡」。
他表示仍在適應退休生活,亦把握時機嘗試一些過去未做過的事情。他剛於十月與友人到台灣參與單車環島遊,他說:「以前因工作的緣故,很少會申請長假期,退休後時間更充裕,加上自己仍有體力便作此嘗試。」旅途中他認識到好些比他年長的參加者,亦讓他感受到充實生活所帶來的喜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