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徒談選委會選舉

期數
3800
刊登日期
2016.12.16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2 月 18 日

(本報訊)特首梁振英十二月九日宣布不尋求連任後兩天,選舉委員會十二月十一日舉行界別分組選舉,本屆有逾三百名非建制派候選人當選。有教徒強調,參選並非為推舉特定候選人, 而是要帶動民間討論以促成普選。

特首不競逐連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於十二月十二日辭職,輿論視作他為參選特首作準備。這情況下,非建制選委的角色便更形重要; 然而,礙於選委會的組成方法,外界一直指其選民基礎狹窄,要求普選特首。

參選社福界選委而落選的天主教徒社工鍾威龍十二月十三日對本報說,民主發展非只由選委決定,他期望非建制選委能轉達民意,例如是依照民間投票結果行事;他強調「每位市民都有能力作出選擇」。他說,選委不單只向業界負責,也為每位市民爭取參與權。

選委提名權起作用

對於有教會團體不認同選舉委員會的小圈子本質,鍾坦言為參選有掙扎,因某程度上這會助長現有制度,故此他與所屬社工團體成員希望,藉著對特首候選人投白票以示不滿,並重申公民提名乃社會共識。

參與高等教育界選舉而落選的天主教徒學者梁旭明博士同日稱,不少參選人都希望藉著參選以突出小圈子選舉的問題。她與參選團隊則希望讓選民重視弱勢群體處境,同時帶動民意去提倡公民提名。

團體爭取普選特首

談到選委會選舉結果,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執行秘書陳麗娜同日指出,較高投票率顯示傘後的能量與社會不滿,她指選委以至大眾可檢視往後的候選人能否承諾重啟政改,以達至沒有篩選的普選。

她認為,民間回應重點不應是「造王」提名某個候選人,應趁機會凝聚民意以改變制度,可考慮借「商討日」或投票等方式向候選人表達意見。

由一千二百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將負責提名和選舉特首。(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