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是香港人

期數
3800
刊登日期
2016.12.16
作者
李嘉澍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2 月 18 日

 香港南亞少數族裔多年來因為語言、膚色及種族等因素,在香港生活每一個層面,包括教育、就業、住屋等等都面對嚴峻的處境。

近日,立法會內務委員會通過成立少數族裔權益事宜小組委員會,並在十一月二日開始了第一次會議。是次會議標誌著立法會終於有一個專為少數族裔事務、政策和措施提供建議的平台。配合今屆立法會終於試行、按要求為立法會會議旁聽或發言公眾提供六種少數族裔語言傳譯,今屆立法會終於可望令不少少數族裔居民可以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只要看到這裡,可能您會問「生活那麼困難,為甚麼他們硬要住在香港?」、「為甚麼一定要有政策遷就他們?那不是逆向歧視香港人嗎?」、「在香港就要會中文啊!」甚至「香港人已經很辛苦了,為甚麼他們要來增加我們的壓力?」等等的問題。

諸位左鄰右里的南亞少數族裔住客,他們的家族可能比您的更早來香港。遠在一八四一年,來自印度的錫克人(Sikhs)已經在水坑口(Possession Point)隨英國參與宣佈香港「開埠」的升旗禮。及後, 印度人與巴基斯坦人(一九四七年從印度分裂)一直在英軍及警隊中擔任重要角色,當中亦有其他公職人員及從事貿易的商人。由尼泊爾人組成的英軍踞喀兵旅, 從七十年代起派駐尖沙咀威菲路兵房(Whitfield Barracks)及石崗軍營,主要負責堵截非法入境者;九七後部份人選擇留港定居。他們就是現在我們每日口中所謂「少數族裔」的上一代及其家人。他們不少人經歷史洗禮,已經一早成為香港永久居民,落地生根。 

少數族裔除了自己語言外,一般能操不同程度的英語甚至廣東話。可是,縱使極大部份少數族裔人士完全不懂讀寫中文,但基於上述情況, 他們的生活情況不如現今嚴峻。雖然直至現在香港的法定語言仍為中文及英文,但現實上中文很大程度以單一形式主導了生活各層面。商場通告、招牌等只有中文卻沒有中英雙語版本,甚至有政府部門前線職員完全不諳英語等。

隨著從前中英雙語皆通變成由中文主導,加上政府沒有及時推出全面而相應的政策支援少數族裔融入,使得除了因為種族、文化及膚色被歧視外,少數族裔可得到的社會資訊亦逐漸減少, 從而在生活各層面亦面對重重困難。

教育方面,一直未有針對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政策,甚至曾經出現少數族裔就讀的「指定學校」及「主流學校」的種族分隔制度,至二○ 一三╱一四學年始被取消。直到二○一四╱一五學年才為學校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惟仍然未成制度。

貧窮方面,政府公布的《2014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下稱「報告」)顯示, 少數族裔人士的貧窮率達至22.6%,遠較全港貧窮率(15.2%)為高。

就業方面,政府從來未有公布少數族裔的整體失業數字。二○○三年非典型肺炎襲港時的全港整體失業率達8.9%,已屬九七後最高。近年本港失業率已低至勞工短缺的地步,但諷刺地,政府公佈的「報告」顯示身處貧窮線以下和有小孩的少數族裔家庭失業率竟達16.6%。本中心的調查亦發現少數族裔一旦未能從親友介紹得到工作,轉而向勞工處求助,但85%從來未經其就業服務獲聘。

法律保障方面,現時的《種族歧視條例》更給予政府廣泛的豁免,令少數族裔接觸政府部門時被不同方式歧視(最常見為拒絕提供已經存在的傳譯服務),政府亦不需負任何責任。少數族裔面對不同困難,求助有門變成求助無門。

由此可見,少數族裔面對的困難實在多不勝數。他們是香港的一份子,卻因為種種原因受到不平等待遇。新成立的少數族裔權益事宜小組委員會雖然姍姍來遲,但還望此平台可讓少數族裔為自己的族群發聲,增加社會大眾及政府對少數族裔的認知與關注,制訂相關政策協助他們融入社會。社會大眾亦可以透過類似機會多點了解及互相學習,甚至表態支持他們應有的平等機會; 減少點偏見及標籤定型,香港才可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城市。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