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孤寂
人活在世上,誰不孤寂?昔人說「寂寞南行無過雁」,任你壯歲旌旗擁萬夫,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聰明人都知道,萬頭簇擁的聚合常只是風雲際會,機緣過後如鳥獸散者有之,倒戈相向者有之。即使在眼下,同聲同氣的背後常有數不清的計算和城府,你的話雖認同者眾,但人人難免用自家不懂的,去懂自以為懂的,你苦口婆心其實說不定是對牛彈琴。人間總有熱鬧時分,淺薄者不免洋洋自得,明白人往往悲從心來,覺著旅程中連過雁也沒遇上一隻,莫說知音,連想找個對手吵一架的機會也欠奉,這有多麼遺憾?明白這普遍的心境,便可理解,為何宋以後的文人畫,總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跡滅的山水畫為正宗。文人畫家中許多是看破紅塵的野老,也不乏封疆大吏,他們的胸中丘壑為何都取了這悲涼的孤高風貌,盡在不言之中。
中國文化自古是種樂感文化,心像的傳承不靠邏輯思辨,甚至不靠子曰詩云的說教,而常透過美感傳遞。朋友中不少人兒時都很敏感,聊起青春期最心有戚戚的詩文,都說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之類。有說能讀書的人大多少年老成,也許吧,但我這類朋友長大後大多仍保留了許多赤子童心,一早就與正統士人的文化傳承有心靈上的感應,說明了他們一早就從自家的心靈經驗裡知道,活在這世上,誰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真正懂自己的人永遠只有自己。這當然令人不免悲哀,但面對這與前世而皆然的處境,能勇敢地活下去的人便得接受事實,不必麻痺自己,也不必寄望有天為所有人理解, 而是與這世界和眾人保持和而不同的心態,我行我素,走自家的路,笑罵由人。
潮流興懷舊,讀網上天天目不暇給的懷舊文字和照片,泰半懷念的是昔間曾顛倒眾生的明星,彷彿當年娛樂圈捧出的偶像,就是港人心目中黃金時代的寫照。我猜,明星之所以萬人艷羡,未必是因為他們曾名成利就盆滿缽滿,而是他們一言一行一歌一曲皆為世人認同,令局外人生出想當然的滿足感和代入感。但別忘了有幾顆人人懷念的巨星,是在正當盛年時自殺的。成為萬人迷卻始終解不開心頭的孤寂感,最後唯有自我了斷,那痛楚怕不足為外人道吧?
誰都害怕孤寂,但書讀多了,人活久了,便知無論活在任何時空,孤寂感總免不了天天相隨。人愛在熱火朝天的墟冚裡自我滿足,好替代孤寂帶來的空虛與失望,但大醉後必頭痛,虛張聲勢過後必更形落寞,一切曾醉心過的也必成美麗的誤會,若陷入這不自覺境地,人生就不過是場鬧劇。要掙脫這苦海,便得學會耐得住寂寞,不必指望人人讚賞,甚至不必以為自家的存在對他人有任何意義。人在做天在看,只要做好自家認為該做的,心安理得, 便是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