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我心如小鳥」
聖誕是個古老而又充滿普世氛圍的節日。說它古老,是因為牽扯到心靈史,比有二千年歷史的基督信仰更早。說它普世,是因這日子為人類所有族群的古文化都非同小可。聖誕節通常在冬至後三日。本是紀元前後在羅馬帝國盛行的密特拉教的太陽神節。密教和拜火教有關,源頭在波斯,先知叫瑣羅亞斯德,即尼采那本《查拉特斯特拉如是說》的托名主角,莫扎特歌劇《魔笛》中那位充滿夢幻色彩的聖賢。羅馬人把太陽神節定在這天,皆因他們本是拜月族,新月初生前有三天不見蹤影,於是把太陽神降生定於冬至後三日。而冬至本是所有古文明的最重要節日,因為這天是由夜長日短到夜短日長的轉折關頭。若從這角度看,聖誕的背景淵源便碰觸到所有族群最原始的普遍心緒:人如朝露,有生必死,而活在人間,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誰不希望有一天抖擻精神,去掉身上給陸離世道濺潑的污泥濁水,重新上路?
為所有文化,嬰兒都代表希望和新生, 聖誕說的是一個嬰兒降生的故事,《新約》便是有關的事件簿。牧羊人奔走相告,顯示的是希望的普世性;外邦賢者的來朝,顯示的是真理不分種族的感召力;聖母領報顯示的是人要沾天恩,先得放棄俗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務實」邏輯。令人想起蘇格拉底說,神諭認為他是世上最智慧的人,是因為他知道自家的智慧一文不值。時下愛罵人「離地」,但人是文化動物,文化之所以誕生是因為人要追尋精神世界,一觸及生命的底線,務實經驗只會導人走向庸碌,由是有信仰的人總會選擇精神而避免讓自家的靈魂物化。赤子之心人皆有之, 到了這境地,想有好的抉擇,最好頭腦簡單得像個孩子。黑落德的殺嬰行動,正是這謙卑態度的對極:既得利益者總是機關算盡,利害當前,傷天害理豈不是最大的「務實」?後來嬰兒長大了,說了許多他該說的話,行了許多該行的事,信眾也曾一度為他歡呼,但當局和長老視之為眼中釘。大禍臨頭時,連身邊最親近的門徒和朋友都避之則吉,曾對他喝采的人群也參加了折磨他的行列……這事件簿的每個角色,可視作嬰兒來到這世上,大千世界裡不同人等的不同反響。嬰兒是赤誠的,尋找嬰兒的人也是赤誠的,但芸芸眾生可一點也不赤誠。赤誠碰上了不赤誠會發生甚麼?與前世而皆然兮,不分中外。耶穌時代離我們相去雖遠,但讀《新約》,事件簿裡的人和事,雖然換了臉孔和腔調,在現世裡還是不住在重演。但人無論扮演了甚麼角色,行了多少不義,總可以找到許多為自己開脫的理由,甚至大可「因父之名」而振振有詞。大司祭蓋法主張處死耶穌, 不也義憤填膺,仿如正義的朋友嗎?
聖誕節的主角是個嬰兒。耶穌說容孩近我,他喜歡我們活得簡單純良有若小孩。我猜,聖詠有說「我心如小鳥,毛羽未全豐,不作高飛想,依依幽谷中……」便相當接近那種心態吧?人活在這令人不快的世道裡,想求得新生,卻又難捨俗世裡習以為常的計算和固執,會得到甚麼呢?回首周遭,看那麼多人在賣弄聰明,力圖攫取甚麼,不禁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