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 加爾各答 昆士蘭 的聖誕節
「普世歡騰,救主下降。」
歡欣,並不因為全城璀璨燈飾及瘋狂消費,卻是因為救主耶穌今天已誕生。天主聖子謙卑地降生於馬槽,揀選貧苦牧童成為這奧跡的第一批證人,以此提醒教徒如何以言以行活出其教導,邁向肖似基督的路──關顧需要關心的人、體諒身處困境的人、努力福傳。
讓我們無論身在何方,力量儘管微小,都貢獻出自己的心力,讓聖誕成為福傳契機,成為愛與共融、施予和接受的日子。—— 編者
10%南韓人的聖誕節
清
踏入十一月的首爾跟香港差不多,大小商場食肆等公眾場所,都陸續把萬聖節佈置換成聖誕裝飾。有天路過耶穌會開辦的西江大學正門,被那按韓國古代農家模樣築成的馬槽所吸引。走近一看,嬰兒耶穌的身旁除了瑪利亞、若瑟、賢士和羊隻外,還有世越號船難犧牲者的遺家族和慰安婦少女像。
南韓官方並不重視宗教慶節,全年的法定公眾假期中,就只有佛誕和聖誕各佔一天。那麼,在全國人口中約佔一成的天主教徒,如何慶祝耶穌誕生這大日子?
我在南韓有三次過聖誕的經驗,第一次是多年前探訪首爾天主教大專聯會時。平安夜的晚上,神師和學生們先聚在會址內的小聖堂舉行子夜彌撒,然後就是飲酒和「吹水」,直至天亮。聯會六年前被教區安排, 把會址從明洞主教座堂遷到位於弘大區的天主教青年中心,聽說由於要遵守休館時間, 彌撒後的聯歡會從此要限時結束了。
前年來到首爾開展旅居生活時,暫住於名叫「耶穌生活團」的平信徒團體家中。臨近聖誕,大家便張羅為團體舉行派對。二十四日傍晚,朋友們陸續到來共進晚餐,接著玩遊戲、交換禮物,以及一起到聖堂望彌撒。對於一般堂區、團體和教友來說,彌撒及聯歡,大概就是慶祝聖誕的方程式。
大專聯會朋友說,他們從沒想過辦街頭報佳音一類的福傳活動。然而,近年不乏教會人士走到街上,與人分享聖誕的喜悅。「正義具現司祭團」二○○九年與因大型重建計劃而遭迫遷的龍山居民留守街頭,在帳篷中舉行子夜彌撒,自此他們便不間斷地以救主降生的這份愛,安慰非正式職工、世越號遺家族和農民白南基等受苦中的人。
去年,我亦參與了一台在執政新世界黨總部門外舉行的子夜彌撒。那是由首爾和仁川教區的勞工牧民委員會合辦的,為與被Cort 結他製造公司不當地遣散,並經歷著多年抗爭的工友一同過聖誕。記憶裡就只有「凍」,坐在路上是件苦事,車輛在身旁駛過時更是不好受。然而,那夜來了約二十位神父及過百名教友;大概,大家就是跟隨耶穌的選擇而來。在寒風中體驗到的,是人心的溫暖。
世人期待一位能將世界倒轉的救主, 耶穌卻選擇了以卑微的姿態來到人間,教我們活出讓世界變得美好的價值。祂要改變的,是我們的心。今年的平安夜是星期六,估計數以萬計盼望共建平等、安全和幸福社會的南韓公民,會繼續聚首光化門廣場。願主耶穌降生成人的喜訊,能帶給他們堅持到底的力量與希望。
•作者清乃香港教友,游走香港南韓兩地
最貧窮的聖誕 最情濃的聖誕
凌君慧
進入將臨期不久,公教報的同事發短訊問我,今年加爾各答的聖誕氣氛如何?會不會因為德蘭修女剛剛封聖而特別熱鬧?
我心想,因為印總理度穆迪的一個打貪決定,今年加爾各答的聖誕,可能會成為史上最貧窮、最沒消費氣氛的聖誕,卻又可能成為最包容、最合一、最有人情味的聖誕。
自十一月八日晚上,穆迪突然宣布自午夜後即時停用五百及一千盧比面額的鈔票起,加爾各答和印度各大小城市,不論貪污洗黑逃稅或正當誠實的市民,不論男女老青、高或低種姓、富有或貧窮、老闆或員工、印度教徒或穆斯林或基督徒、本地人或遊客,關注的只有一件事:手上的鈔票。我不知道這樣的閃電換鈔決策是否能有效打擊貪污及逃稅,個人覺得真正的大鱷應該早把貪來的黑錢專業地洗白了, 只有貪小逃稅的小鱷才會把鈔票放在家裡,但可以肯定這決策把老百姓推進了生活困境。
政策宣布後,除了銀行和ATM均大排長龍換鈔和提鈔做成不便外,更擾人的是排隊幾小時不一定就能換得到和提得到限額的二千盧比,現鈔供應根本不足以應付需求,令銀行和ATM長期缺鈔。在一個日常生活以現金交易為主的社會,現金不足,足以打亂所有人的生活:小型鄉村社企朋友說沒足夠現金準時發工資;房東說沒現金買材料繼續裝修,也沒現金僱工人開工;路邊攤賣水果的說生意少了很多,熟客包括我自己都因為缺現金而選擇到超級市場簽卡;日薪勞動市場呆滯工人飯碗不保,聽說連性工作者也幾乎失業;以為憑著聖德蘭修女的影響力修會的情況會好些卻不然,修女也在煩惱沒現金發工資,雖已要求所有工人阿姨到銀行開戶做轉賬,但對於連基本身份證明和出世紙也沒有的人,到銀行開戶隨時花上兩三個月也不一定能辦到,就是本身有銀行戶口的阿姨,也天天苦著面對我說,賬是轉了, 但等到月中還未能提取現金,一家如何生活,如何過節?修女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只好盡量派糧讓大家起碼能吃飽,家舍的伙食也只能維持最基本,修女們自己則每天以dal小扁豆湯撈飯;至於每年聖誕節針對工人和貧窮鄰舍的大規模送禮送暖行動,則直到現在還未能落實。
印度人互相問好一向會說:「你好嗎?kemon acchen?」十一月八日後最熱門的問候語成了:「你換鈔了嗎?」進入十二月則演變成: 「你取錢了嗎?」或「你有現金嗎?」早前令全世界瘋狂的超級月亮,可能就只有身在印度的人,沒有舉頭賞月,只顧低頭數鈔。
因為穆迪,貧與富居然一起沒鈔,一起排隊,貧與富終於平等了!但說到底,最受苦的始終是貧窮人。富有的包括我自己還可以簽卡買菜,手停口停的貧窮人,沒信用卡可簽,沒銀行戶口可領工資, 沒僱主有現金僱用他們,如何渡日?
可是情況愈嚴峻,街坊鄰舍間愈見包容,愈見人間有情。
數週前我去街坊藥店為一個貧窮鄰舍買藥,身上沒有現金只有信用卡,藥店老闆居然說不收信用卡,但我可以先拿藥後付款,十二月或之後拿到現金才付款也可,他相信我。上月我為一個大團隊訂旅館時也遇到類似情況,旅館不接受信用卡或銀行轉賬,但願意不收訂金,他相信我。我的街坊都是印度穆斯林或印度教徒,我只是一個跟他們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外人,但面對同一困境時,他們把我看成了近人,這是何等大的情操?
此等包容合一的情懷,每年聖誕節,也會在大街上充滿宗教情懷的閃亮燈飾流露出來。當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選擇以Season’s Greetings 代替聖誕快樂,以聖誕老人代替耶穌,以聖誕購物期代替將臨期,以盡情狂歡代替悔改迎接主的來臨,當大家只顧慶祝但忘記為甚麼而慶祝時,加爾各答Park Street上一組又一組的大型燈飾佈置,卻公開地、原原本本地、大大方方地,展現聖母瑪利亞、聖若瑟、牧羊人、三王、睡在馬槽中的嬰孩耶穌,為途人述說耶穌誕生於馬槽的聖誕故事。
其實除了聖誕節外,每天大清早在家舍附近的茶檔買茶時,也會感受到此等包容合一情懷。茶檔老闆每天對我說Ram Ram,然後要我跟著說,我說了他就會很高興。初時不知道Ram Ram何解,後來問家舍阿姨才知道Ram是印度教的其中一個神,而Ram Ram就是以這神的名字向別人祝福,怪不得他那麼高興,因為我以他最尊敬的神的名字祝福他。於是第二天清早,我先向他說Ram Ram,然後跟他說我是基督徒,要他向我說Joy Jesu耶穌得勝,他聽後興高采烈地大聲說Joy Jesu。如是者,我們每天就Ram Ram Joy Jesu不斷,整條街的街坊也知道也特別喜歡看見我們這樣互相祝福。遇上穆斯林的慶日,對面街的穆斯林路邊攤老闆也會趁熱鬧大叫過來Joy Allah,然後,整條街都會笑。這就是我們的宗教對話。沒有政治動機、沒有利益關係、沒有神學交流,街坊間對話,市井中建交。
我相信,這個聖誕節,我的家舍街坊看見我時,也會大聲向我祝福說,聖誕快樂!這樣的聖誕祝福,比收到名貴聖誕禮物,更為珍貴。
我相信,這個聖誕節,即使缺現金的老百姓未必能過上一個豐富的聖誕,但老百姓間的互相關照和體諒,左鄰右里間人情味,卻會因著共同面對的困境,越加芬芳。
祝大家聖誕快樂!
•作者凌君慧為天主教教友傳信會傳教士,現於印度服務
澳洲的炎熱聖誕
陳樹榮
澳洲的聖誕節在炎熱的夏天,故當地人會於七月份冬季時慶祝較小型的聖誕節「Christmas in July」,因為有些早年從歐洲移民來澳洲的人會懷念從前冬季的聖誕節日。
雖然澳洲教友參與主日彌撒的比例不是很高,但在聖誕節和復活節,總會看到特別多人上教堂參與禮儀,然後回家與家人吃聖誕午餐。
過去幾年我在澳洲過聖誕節,院長也叫我負責佈置聖誕樹及修院裡的聖誕裝飾物(記得從前在香港生活地方細小,不能放聖誕樹);而中午飯是主要慶祝,食物有火雞、薯仔、沙律、甜點,也會喝一些紅、白酒或香檳,吃完甜點後才喝茶、咖啡和吃朱古力。這樣慶祝至下午三時左右,因為已吃得很飽,晚上已不需要再吃了。
當地父母會買禮物給小朋友,亦有不少家庭選擇在聖誕期間駕車去海灘或露營,而全國商店一般也於十二月二十七日進行大減價,故很多人會在這天購物;聖誕燈飾也是節日慶祝之一,很多家庭會在屋外掛上燈飾。
現今,聖誕節有些傳統得以保留,也有些新改變── 近年澳洲各大城市中心也有聖誕燈飾;而自去年開始,悉尼天主教聖瑪利大教堂也放了美麗的大馬槽,晚上用激光雷射燈投影聖誕主題的圖畫及影片,成功地吸引了很多教友和非教友去觀賞,這也是褔傳的一種,讓人多認識耶穌誕生的意義。
大學學期剛結束,最後一天,有學生送了一份聖誕禮物給我,是聖誕老人茶杯,她感謝我在世青節時對學生的牧靈照顧。大學事工上,很多時候會發送免費物件給學生,例如祈禱卡、念珠、食品等,「給予」能使我們喜樂,但有時也要學習「接受」和感恩。喜樂和感恩,不單因為一份禮物,而是我在事工上跟教友、職員、學生建立了友誼,人生在世不斷重複這接受和施予,學習愛與被愛。耶穌誕生為人類帶來天主的愛, 但願我們也能將這份愛給予其他兄弟姊妹。
•作者方濟會陳樹榮神父現於澳洲從大專牧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