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何去何從?
當教宗方濟各宣布開啟特別的「慈悲禧年」時,我與眾人一樣感到無比喜樂。是的,慈悲!當中的態度比字面更形重要。慈悲禧年確實是獨特的一年。活動一個緊接一個,祈禱緊接祈禱,講座加朝聖,簡直是全方位慶祝。這個特殊禧年的主題實在是相當吸引,而設計慈悲禧年徽號的設計師亦希望他的創作能提醒我們: 天主不會忘記祂的受造物。祂把人放在祂的肩上,同時邀請我們仿效祂做同樣的事,因為「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瑪五7)
真正的信仰,是活動完結後仍舊存留信德。活動期間,我們之間就有人莫名地捲入了其他人所設計的項目中,有時候也沒有真正思考手頭上事情的意義。實際上,我們從這個重要的慈悲禧年裡做了些甚麼?
—— 首先, 我們開啟了「慈悲之門」。在香港某幾個指定的地點,以方便信眾們去參與這重要的慶典。這些慶典的之所以重要,是要提醒我們:「誰進入過慈悲之門,就可以走向天主的慈悲和尋找到耶穌真正的寬恕。」這並非僅僅是一個象徵,它也是一個提醒,每當我們選擇通過慈悲之門(我選擇了同時稱它為希望之門),我們也應邀敞開心靈之門,於日常生活中實踐慈悲。參與開啟慈悲之門,卻又同時保持關閉我們的心靈之門,那是矛盾的。慈悲是相當考驗人的操練:為一些人比較難,相對於其他人卻易於操作。但無論怎樣,禧年作為恆常的提醒,讓人重視真正的價值,教會應記一功。而現在我們何去何從?我們始終要謹記:天主的大門會一直為那些以謙悲的心去尋求祂的人而開。
——其次重要的是,我們在香港及╱ 或往國外朝聖,尋找不同的方法來改善我們與主的關係,並從不同的地方來學習:如何生活和享受慈悲。我們還聽到一些故事,有關朝聖景點是多麼的美麗:教堂如何的美,它的室內設計,那幅獨特的馬賽克的涵意等等。我們也聽到一些分享,關於有些人在羅馬、法國、以色列、南非去慶祝慈悲禧年,為普世教會的慶祝活動加入了一些當地風味。我們有些人遠走他方,為一個特定的聖人獻出了特殊的奉獻,或是因著於特殊慈悲禧年期間或之前,所得到的特殊感覺而感謝主。朝聖是重要的。他們的確是反映信德的行為,但我相信,我們去那麼遠是為學習如何把快樂施予給我們的近人:我們的家庭成員和朋友等。但朝聖進入我們的心,並將繼續成為最好的一份,因為它是發自真正的愛,即使慈悲禧年已過,它仍然可以被尋獲。正是這樣,慈悲的觸覺才能開花,成為活生生的現實,並發生在我們身邊。現在,慈悲禧年已經結束了,我們何去何從?請謹記我們在慈悲禧年內所學到的, 讓我們繼續「划到深處」(路五4),並永遠不會厭倦生活出我們的基督徒理想。這就是成為一個傳教士的意思,特別是在現今世代。
——第三個重點是,我們參加了各式各樣的講座和會議,尋找各種方法來增加我們對「信德的奧跡」的認識。主講者盡他們所能去幫助我們了解慶典的核心意義:天主的慈悲。而幾乎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意見,他們邀請我們的生活見證要跳出信仰的框框。我們可否返回到記憶中, 記起自己最喜歡引用的說話並想到原因? 在那重要的時刻是何事感動了我們的心靈?是講者的一句話?抑或是與會者的問題?又或是講座前後的祈禱?一個有關這些事實的簡單記憶,正發揮重要作用,它可以幫助我們前進,同時,當中有些事情卻又似乎是阻止我們邁向真正的喜樂。如果講者舉例說,「寬恕並不一定意味著遺忘,但它有助於了解未來的生命遠比做已逝生命的囚犯大」,你會選擇留在過去, 抑或做出決定使你看到更遠大的情景?事實上,這些講座不僅是要讓你繼續忙於做事,也提醒人們,那是重要的時刻去更新自己並再次起步。這也是教會的邀請,透過修和聖事去感受天主的慈悲,然而它進一步意味著甚麼。但隨著修和後而來的事情也很重要。現在,隨著慈悲禧年終結, 我們何去何從呢?要同時把「慈悲」封閉嗎?相反,我們將要經常以慈悲的方式, 並同時謹記天主的慈悲,和表達慈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如果我們列出在慈悲禧年內做了些甚麼,該列表可能會很長。我們滿腦子都是點子,個人的和集體的。但容我提問: 「例如,如果我在慈悲禧年終結一年後, 邀請一些人一起念慈悲禧年禱文作祈禱, 會發生甚麼事?」答案可能是:「慈悲禧年已結束了。」是的,繼續前進是很重要的。然而,邀請別人去念一個「過氣」的禱文並不是生活在過去的方式,而是重新發現該禱詞的豐富涵意,祈求天主幫助我們尋求更多適於「生活」的慈悲。
接著下一步又如何呢?教會可能會繼續宣揚「非主流」的其他主題年,「合一」、「講道」或「正義」年,以幫助我們在我們的旅程中指向耶穌。它肯定會! 但隨之而來的取決於我們如何生活今天。願我們把所學到的融入生活中並於今日的生活中見證出來,而不會把它放在一個文件櫃中。
•作者為聖母聖心會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