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的一頁傳奇
今年二月,我偕家人特意到訪台東市的白冷外方傳教會,緣自一年多前讀過介紹此傳教會的一本書《公東的教堂》,深受感動,遂許願一定要到訪此會。大半個世紀之前有這麼一群青年人從瑞士千里迢迢到中國大陸以至台灣,他們的委身故事實在叫人感動。
在台灣台東市杭州街有一所古老的建築物,門外有一個牌,上面刻有「白冷外方傳教會」七個字。這個傳教會源自瑞士,早於上世紀四十年代一群年輕的神父和修士遠道來到中國大陸傳教,後來因着政治變動輾轉來到台灣。他們選擇在偏遠和落後的台東縣服事,不單止建了幾十間教堂,更開辦工業技術學校,幫助當地無書可讀的青少年。一晃眼又過了半個多世紀,原本二、三十歲出頭的神父和修士,大部分已返回天家,剩下來的只有三幾位,但都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
這群瑞士人,捨棄了瑞士明媚的風光,落腳在東方荒涼貧瘠的海岸山脈,和真正的台灣人(原住民)一起生活,用他們的知識和熱忱,一點一滴做他們認為該做的事。書中記載其中一位叫蘇雲望神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從法國馬賽港登船前往中國大陸,當年才得廿歲,擁有貴族頭銜的父親深情地對他說:「孩子,我們天堂見了!」那時從歐洲到遠東,可謂陰陽相隔,事實上往後再能見面,這需要何等大的信心和勇氣。《希伯來書》曾稱呼具如此信心的人為「世界不配有的人」,這應用在這群宣教士身上,堪稱無愧。
說起這位蘇雲望神父,最初在外島馬祖服務,有次在偏遠的莒光島發現一位患有嚴重小兒痲痺的小孩子,整天只能在家裏的地上爬,神父生了憐憫的心,懇求小孩子的父母將孩子交給他,讓小孩子有受教育的機會。那個孩子真的入了學,神父視他為己出,就近照顧,就是這樣他一直照料這個孩子直至他長大可以獨立生活。
而在傳教會大樓給我們開門,又帶領參觀的歐思定修士(Bro. Buchel Augustin),已經接近八十歲了。他在台東生活了四十多年,熟悉東海岸每個角落,因此皮膚曬得黝黑,而且國、台語都十分流利。他現時是傳教會的總務長,也是會址的園丁,打理花園,他熱愛種花種草,把小小的庭園打理得井井有條。
另有一位吳若石神父,香港人最熟悉他的「腳底按摩」,原來吳神父也是白冷會在台灣服事的神父。他除了熱心傳教,也醉心研究腳板穴道和按摩健身之道。很多人以為他賺了很多錢,原來他分文不收,也從不介意坊間的商人「借用」他的名字和心得去營商,現在他仍是樂得清貧,享受耶穌基督所言「神貧的人是有福的」之天國之福。
白冷會的修士和神父,活出了那份神貧、謙遜、委身、犧牲的精神。坦白說,這年頭不容易再有這類人,但我們仍必須以這楷模來互相勉勵。